文档介绍:关于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介绍
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 年 ) 是 19 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
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
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
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生平
曾从德洛罗什( Delaroche )学画,后因不满老师的浮华风格和无力负担学费而片学。 1849
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以补助生活。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
产生。他曾说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 《播种》、
《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都描绘和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
性格,也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 曾受到资产阶级的诋毁。 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
画风以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著称,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 青年时代种过田。 23 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
罗什, 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 说他是 “土气的山里人” 。老师也看不惯他, 常斥责他:“你
似乎全知道, 但又全不知道。 ”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 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
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 。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 “我好
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
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
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没
穿衣服的女人。 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 “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 别的什么也不会
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 年巴黎流行黑热病, 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 这时他已 35
岁。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
27 年之久。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 他早起晚归, 上午在田间劳动,
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
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
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
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 和《晚祷》 等名作。 艺术特色 如同卢梭、科罗等
风景画家发现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诗情画意一般,米勒也发现了平凡的劳动者的诗情画意。不
过,他笔下的农夫并不是天国中的亚当和夏娃,他们是疲惫、穷苦、终日操劳的贫困者,衣
衫槛楼,肌肤黝黑,佝楼的身躯,粗大的手掌,这便是米勒的美学,这便是米勒要为之呕心
沥血地赞美歌颂的法兰西农民的形象。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
这伟大的民族,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 ”
编辑本段
米勒年表
1814 年-出生于法国诺曼第半岛格鲁什村( Gruchy ),富裕的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