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1
文档名称:

宿州历史.doc

格式:doc   大小:425KB   页数:10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宿州历史.doc

上传人:marry201208 2018/10/21 文件大小:4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宿州历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篇    概    述
宿州市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北部。东与江苏省淮阴市毗邻,南与蚌埠市相接,西与河南省商丘地区和我省淮北市为邻,北与山东省菏泽地区及江苏省徐州市交界。京沪、陇海两大铁路贯穿境内,总面积为9786平方公里,辖墉桥区、萧县、砀山、灵璧和泗县一区四县。
依据历史记载,远在春秋时期,这一地区为宋国地。其中有两个附属于宋国的附庸小国,即宿国与萧国。关于宿国的情况,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记载“(鲁)庄公十年,宋人迁宿”。由于《春秋》记事简略,没有给后人提供更详细的情况,以后的注释家告诉我们,此处所指的“迁”并不是说宋国灭掉宿国而迁其民,而是指移其国于国中以为附庸,因此《明嘉靖宿州志》在宿州建置的沿革中说:“庄公十年,宋人迁宿移入封内,以为附庸,始国于此。”古代的宿国是西周初期的封国,风姓,伏羲氏之后,原在山东东平县境。宿国在封国初期仅是一个男爵的小国,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鲁国与宋国曾会盟于宿,这时的宿国还是属于周天子而介于宋、鲁两个大强国之间的弱小国家。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宋泯公并其土地,而将其民南迁入宋地,建立宿国作为附庸。南迁后宿国的确切位置究竟在什么地方?目前还说不清楚,从江苏省的宿迁到安徽省的墉桥区都有宋人迁宿的记载。《明嘉靖宿州志》认为南迁后的宿国在以后宿州的辖区范围,《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宿迁县》则说宿迁是宋人迁宿之地。看起来南迁后宿国的位置在历史上尚有争议,我认为从宿迁到宿州(古宿州包括今灵璧、泗县)在地理上是邻近地区,南迁后宿国的位置大致在宿州至宿迁一带,应该是讲得通的。南迁后的宿国成为宋国的附庸。所谓附庸,《礼记·王制》解释说:“附于诸侯曰附庸。”郑玄注“小城曰附庸。”从引申的意义看,附庸当是附于诸国的小国,因此南迁后的宿国是属于宋国统治范围内的小国。南迁后的宿国为此后宿州得名的由来,《元和郡县图治·河南道·宿州》在介绍宿州建州的背景时说:“取古宿国为名”。为什么要取古宿国为名,当然因为这一带是古宿国之地,正如同许多地方是沿用古地名得名一样(如巢县得名于古巢国)。今天的宿州市在春秋时除了有古宿国以外,在今萧县境内还有一个萧国,《汉书·地理志》说“故萧叔国,宋别封为附庸也。”《括地志》说:“徐州萧县,古萧叔之国,春秋时为宋国附庸。”按:萧叔为宋徽子裔孙,春秋时宋封徽子启裔孙大心为萧邑宰。周庄王十五年(公元前682年),宋将南宫长万弑宋泯公,宋群公子出奔萧,萧叔大心率五族之众败南宫长万,迎公子御说即位,是为宋桓公。桓公因大心有平乱迎立之功,升萧邑为萧国,以大心为国君,附庸于宋。春秋时的萧国故城在今萧县西北十里。
今天的宿州市在在战国时期属于楚,楚本为江淮间大国,经过与秦国的长期战争,其政治中心逐渐被迫自西向东转移,两淮之间成为其最重要的根据地,所以这一地区在战国时受楚文化的影响颇深。秦统一六国后在今安徽、江苏的淮北一带置泗水郡,本地区大部分属于泗水郡,只有西北一隅的砀山属于砀郡。现在这一地区可考的秦置县有:位于今墉桥区境内的符离县(治所在今墉桥区东北),蕲县(治所在今墉桥区南蕲县集),位于今灵璧县境内的取虑县(治所在今灵璧县东北高楼乡潼郡村),位于今萧县境内的萧县(治所在今萧县西北十里),位于砀山境内的夏邑(治所在今砀山县城东),位于泗县境内的僮县(治所在今泗县北骆庙乡潼城村)。秦末大泽乡农民起义的骨干将领中,有很多是属于这一带的人。(见《史记·陈涉世家》)。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推行郡、国并行的地方政制。汉初国的辖区较大,以后在景帝、武帝时逐渐缩小,国的辖区相当于郡。依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今天的宿州市分属于沛郡、临淮郡、楚国、梁国等郡、国地,其中属于沛郡的有符离(治所在今墉桥区东北)、竹县(治所在今墉桥区老符离集)、蕲县(治所在今墉桥区南蕲县集)、萧县(治所在今萧县西北十里)、夏丘县(治所在今泗县城东)。属于楚国的有甾丘县(治所在今墉桥区北支河集)。属于临淮郡的有僮县(治所在今泗县北骆庙乡潼城村)、取虑县(治所在今灵璧县东北高楼乡潼郡村)。属于梁国的有夏邑县(治所在今砀山县城东),杼秋县(治所在今萧县西北老黄口)。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政权,建立短命的新朝,滥设行政区划,乱改地名。例如改符离为符合,蕲县为蕲城,竹县为笃亭,夏丘为归思,杼秋为予秋,  
甾丘为善丘,夏邑为下洽等。东汉时郡国名称有所调整,例如沛郡改为沛国,楚国改为彭楚国,临淮郡改为下坯国,梁国依旧不变。其各郡、国在本地区内所辖置县大体与西汉相同,唯夏丘国由原属沛郡改属下坯国,杼秋县由原属梁国改属沛国。东汉末年,原来由西汉武帝时开始设置的十三州刺吏部逐渐由监察区转变为大行政区,成为郡国以上的一级政权。到三国时,州、郡、县三级制就固定下来。三国鼎立时期,今宿州市在魏的统治下,分别属于豫州的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