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国有企业产生的逻辑.docx

格式:docx   大小:2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有企业产生的逻辑.docx

上传人:aisheng191 2018/10/21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有企业产生的逻辑.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中国政府领导人选择
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虽然从理论上讲,企业国有化并非是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唯
一选择,但它却因具有政府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配置经济剩余,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的
战略意图,以及易于操作、 政治风险小和监督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而成为内生性的制度安排。
在没有市场竞争,从而没有一种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充分信息指标的条件下,剥夺
企业的生产、 经营自主权, 就是防止经营者采取侵犯所有者权益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安排。
这种内生性的治理方式可用来解决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的激励不相容、信
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等的问题,具有次优( secondbest )的性质。本文力图揭示出国有企业
产生的逻辑和治理结构形成的内生性。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在展开论述之前有必要作一个说
明∶我们讨论的并非是专门提供公共品的国有企业,而是同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相联系
的国有企业。虽然在传统体制下,把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同国家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公共品
概念的外延被无限地扩大了,但从理论上还是可以把专门提供公共品的国有企业和体现国家
经济发展战略意图的国有企业区分开的。最后指出,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是国有企业改
革获得成功的前提,如果国有企业仍然面临产品和要素价格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改变企业
内部治理结构的努力充其量事倍功半,甚至有可能背离改革的初衷。
一、国有企业产生的背景和逻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 1949 年,国民收入只有 358 亿
元,人均 66 元。国民收入中工业的比重仅为 . 在工业总产值中, 重工业产值比重只占 .
而当时发达国家的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都在 50 上下。例如,前联邦德国
( 1950 年)在 55 到 60 之间;美国( 1953 年)为  ;加拿大( 1951-1955 年)为  ;
瑞典( 1951-1955 年)在 54 到 58 之间 1.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也是如此。 1950
年其工业占国民收入总额的比重达到 42 左右 2. 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品产量看, 1949
年中国钢产量只有  万吨,而 1950 年美国的钢产量为 8785 万吨,前苏联为 2733 万吨,
日本为 484 万吨,前联邦德国为 1212 万吨,英国为 1655 万吨; 1949 年中国能源产量(折标
准燃料) 为 2371 万吨, 1950 年美国为 116620 万吨, 日本为 6232 万吨, 前联邦德国为 14106
万吨, 英国为 22149 万吨 3. 由于从现象上看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工业化水平上, 所
以中国政府领导人把加速工业化,特别是提高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作为改变落后面
貌的首要任务和主要途径,因此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也是相吻合的。
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满于中国大陆的政权更替,实行了一系列政治上孤立、经济
上封锁的措施,使中国缺乏良好的外部经济联系,并且随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这种状况使
中国领导人明确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