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第三章 儒家文化.pptx

格式:pptx   大小:154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三章 儒家文化.pptx

上传人:wz_198614 2018/10/22 文件大小:1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三章 儒家文化.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节儒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早在唐朝,韩愈就对中国文化追根求源,他说:“夫所谓先王之道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乎外之谓德。……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子。”
库文档分享
第二节先秦儒家
一、孔子
(一)孔子简介
(二)孔子的思想

所谓“正名”,就是正定名分,使名实相符。“名不正,则言不顺。”而名正言顺的具体表现,在孔子看来,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库文档分享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仁与礼的学说。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仁礼学说是孔子最重要的历史贡献。
(1)仁学
仁是一种极为广泛的道德观念。仁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每一种美德都是仁的必要条件,全部美德的总和构成仁。
库文档分享
(2)礼学
“周之政法,即谓之礼。”
《礼记·经解》说:“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礼之于正国也,犹权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
库文档分享

库文档分享
二、孟子
(一)孟子简介
库文档分享
(二)孟子的思想

所谓仁政思想就是争取民心以达到治国之目的的政治主张。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是“平治天下”的方法和手段。《离娄上》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库文档分享

性善论是孟子最早提出的一种人性论。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是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的基础和理论根据。
孟子提出“四心”“四端”说: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
库文档分享

库文档分享
三、荀子
(一)性恶论
荀子从现实社会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与孟子相对立的“人性恶”的理论。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荣辱》),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性恶》)。《性恶篇》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库文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