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鲁达三拳各尽其用(不知道什么描述方法)好像是动作语言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中国古代白话长篇小说《水浒传》的一个精彩片断,它究竟以什么艺术魅力来抓住人心的?看来奥妙就在书中描写鲁达三拳的119个字上。让我们写:鲁达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施耐庵是这样写的:
第一拳:“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拨儿、饶儿一齐响。”
明末清初杰出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这三段文字大加赞赏:“真正奇文”,“三段,一段奇似一段”。一奇在曲尽三拳之妙。拳打镇关西不是劈头盖脑乱打,而是有选择、有步骤地一拳打一个部位,很有节奏感。三拳的效果,全从郑屠被打的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不同感觉写去:打鼻子,从嗅觉写,咸酸辣,不是滋味;打眼睛,从视觉写,红黑紫,头晕目眩;打太阳穴(近耳根),从听觉写,乱嗡嗡昏厥过去。就这样通过一连串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形象比喻,使鲁达三拳,各尽其妙,绝不雷同。二奇在点染出鲁达的英雄性格。三拳不打在一处,显示出他粗中有细,三拳就结果了郑屠的狗命,足见他嫉恶如仇,下手很重。也正是这三拳,结束了他的“提辖”生涯,从此走上逃亡、出家落草的道路,最终上了梁山。三奇在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文中以调侃口吻畅写三拳之下,开肉铺的郑屠,又开了油酱铺、彩帛铺,最终还做水陆道场“超生”自己。读罢之后,人们无不拍手称快,为作者为英雄鲁达热情赞颂的强烈爱憎所感染。
肖像描写
1.《祝福》—祥林嫂
当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此时的祥林嫂“顺着眼”。祥林嫂被卖再嫁,后来第二次丧夫,又没了孩子的依靠,她不得不再次到鲁镇帮工。此时的祥林嫂“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后来当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眼光也分外有神”。最后“我”在河边遇见流落街头的祥林嫂时,“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祝福》
问:通过几处眼睛描写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变化。(学生回答) 明确:温顺、安分守己、吃苦耐劳——精神受刺激,开始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暂时的欢快、对未来充满一丝希望——极度悲哀,精神已完全麻木,失去对生活的希望真可谓是“一圈眼神细刻画,写尽人生悲苦命”!
小结: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等。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肖像描写能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2. 《故乡》---鲁迅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二十年后的闰土肖像描写:“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得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里的肖像描写使读者感受到旧中国广大农民所经受的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种种重压,感受到他们身心所忍受的无限的痛苦与摧残。
语言描写
《红楼梦》--王熙凤出场画面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