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秦皇岛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全国和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依据《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行动指南。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市”称号。
(一)科技创新实力明显增强
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283项,其中省级以上716项;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99项成果获省级科技奖励;专利申请量12638件、授权量7889件,均较“十一五”;%,比“十一五”提高5个百分点;建有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88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4家,院士工作站12家、博士后工作站7家;全社会R&%,居全省前列。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高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培育创新型企业52家,其中省级9家; 培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030家,59家企业成长为科技小巨人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3家, 其中超亿元企业30家。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或者牵头组建技术研发机构,全市依托企业建设的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达到90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贯标、开发区(园区)工业企业专利提升行动,138家企业实现“零专利”的突破。2014年企业R&,占全社会R&%,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三)支撑产业转型发展能力逐步提升
在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等领域组织实施科技支撑计划,取得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轮产品、社区养老健康服务系统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成果。组建河北省芦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北省生物固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力推动了相关产业创新链到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建设17家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基地),秦皇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秦皇岛海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高新区相继成立,
实现了我市高新区建设“零”的突破,全市初步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五大产业集群,,%,位居全省前列。
(四)京津秦协同创新成效初显
紧紧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市政府与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关村海淀园全国首家分园——秦皇岛分园揭牌成立,60余个项目落地分园。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挂牌,吸引中科院12个所成立了16家实体企业和3个所企共建平台;市政府先后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等22所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化工大学秦皇岛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秦皇岛智能装备研究院和天津大学秦皇岛环保研究院分别成立,谭天伟、柳百合等院士率领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与我市企业开展了项目研发、人员培训等合作。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共建秦皇岛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实现了全国科技成果在我市的交易转化。
(五)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日趋健全
打造科技创新“一站式”、全方位、全流程服务,建设了秦皇岛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内设创新方法等9大平台、64个服务项目。在省内率先推行“科技创新卡”,支持企业向市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科技服务机构购买科技服务。强化创业孵化服务,建设了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燕大创客学院、e谷创想空间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9家(其中省级以上2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6家(其中国家级3家)。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年均下派600名科技特派员,服务1900个行政村,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长胜营养健康科技公司分获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称号。建设秦皇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秦皇岛市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建立了驻秦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新机制。
(六)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
创新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出台《关于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积极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