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传播学概论知识点2013版
第一章传播概述
第一节、传播的含义
1、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2、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史,突厥传》。
3、传播的特性:(1)形态多样性: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写信、作文)、图像传播(绘画、拍照)
(2)时空遍布性:从时间上从古至今、从空间上从南到北
(3)行为伴随性:行为离不开传播、行为本身就是传播
(4)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
4、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5、传播与信息的关系:
(1)与信息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
(2)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人类传播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只是广义的传播中的一部分,即人类传播,传播学,即人类传播学
(4)传播定义:广义: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行为;
狭义:人(自身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第二节、传播的类型
1、从符号角度:口语、文字、图像、实物
语言传播(口语、文字)、非语言传播(图像、实物)
从性质角度:人类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非人类传播
2、人类传播的划分方法:
(1)二分法(技术、手段):亲身传播、大众传播
(2)四分法(范围、规模):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大众传播
3、自我传播:最小是一种传播,是非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至少两人以上,下限明确,上限模糊,无明确的群体正式的组织组织传播: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之间的传播,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公益组织、互利组织等
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优点:快、广、多、好缺点: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
第三节、传播的结构
1、传播的三要素说:传者、受者、信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
2、模式的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用
3、传播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一)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效果分析
不足:1)是单向未双向 2)是孤立未联系 3)静止未变动 4)只是环节不是要素
(2)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
讯息信号接收到的信号讯息
(二)控制论模式传播的要素,内部结构
(1)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美) 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加入反馈,强调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
(2)
(3)竹内郁郎的传播单位模式
(4)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
(三)社会系统模式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
(1)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
(2)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第四节、传播的功能
1、二功能说
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E托尔曼,人类的说话是工具,为应对环境,父母催孩子起床、马路上的问话
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W斯蒂芬森,提倡游戏理论,调节身心
另瑞士皮亚杰将儿童的谈话分为“社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