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心气虚症状及治疗.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心气虚症状及治疗.docx

上传人:liwenfei1314 2018/10/24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心气虚症状及治疗.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病因病机
心气虚、心阳虚为胸中宗气运转无力则胸闷气短。劳累耗气,故稍事活动后症情加重。
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 气虚血运无力不能上荣则面色淡白或晄白, 舌淡苔白; 血行失其鼓动
则脉虚无力。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阳虚不能温煦肢体,故兼见畏寒肢冷;心阳不
振,胸中阳气痹阻,故见心痛;舌淡胖苔白滑,是阳虚寒盛之征;阳虚无力推动血行,脉道
失充, 则脉象微细。 若心阳衰败而暴脱, 阳气衰亡不能卫外则冷汗淋漓;不能温煦肢体故四
肢厥冷。
心阴虚证多因情志内伤,五志化火,消灼心阴;或因劳伤太过,心阴暗耗;或热病伤
阴,心阴亏损; 或肝肾阴虚日久, 致使心阴不足。 也常可因心阴不足, 虚火内燔, 而灼伤肝、
脾、肺、肾之阴而致四脏功能失常。
心血虚多为久病体弱、血液生化不足;或长期慢性失血;或因劳倦过度,导致心血耗
损。心血不足, 日久常可导致肝血不足或脾气虚弱引起两脏的功能失调。心血不足,由于血
脉流行不畅可致气滞;心血虚损进一步发展,又可导致心阴暗耗而出现虚火内扰等症。
临床表现
心悸是各型患者的共同症状,根据病因、病程、素体差异,可表现为心气虚证、心血
虚证、心阴虚证、和心阳虚证。
辨证施治
1. 心气虚证
证候: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苍白,体倦乏力,舌
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治则:益气养心。主方:七福饮。本方具有益气补血、养
心宁神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亏虚、心失所养所致的心悸、气短、自汗、神疲、不寐等症。本
方系由五福饮加酸枣仁、远志而成。方中以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养心,熟地、当归滋补
阴血,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2. 心血虚证
证候: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等。治
则:养血宁心。主方:养心汤。本方具有益气生血、养血宁心的功效。方中以人参、黄芪、
茯苓、五味子、甘草益气生血,当归、川芎、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养血宁心,肉桂、半夏
曲温中健脾,以助气血之生化。
3. 心阴虚证
证候:心烦、心悸、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治则:滋阴养心。主方:
天王补心丹。 本方为滋阴养心的常用方剂。 方中以生地、 玄参、 麦冬、 天冬养阴清热, 人参、
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丹参、柏子仁、酸枣仁、远志、朱砂养心安神。
4. 心阳虚证
证候:除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脉微
欲绝。治则:益气温阳。主方:保元汤。方中以人参、黄芪益气扶正,肉桂、甘草、生姜温
通阳气,共奏益气温阳之效。
饮食调护
饮食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