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张浦生:片瓷山房的文化密码.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张浦生:片瓷山房的文化密码.doc

上传人:ohghkyj834 2015/9/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张浦生:片瓷山房的文化密码.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张浦生:片瓷山房的文化密码
片瓷山房,珍档上万件
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开始,中国先民就在陶器上绘画或书写抽象符号,这种标注所有权或表达感情的方式,与岩画、甲骨文、玉器、青铜器一样,作为文化密码刻录下来,经过数千年的沉默后,每一次的偶然发现,都会引起全世界范围的轰动,但许多密码至今还未能破译。中国远古文化的神秘性与丰富性,一直是民族文化基困排序工程中的难点、诱惑及推动力,也是我们今天欣慰与骄傲的理由。
到了元、明、清,由于制瓷技术的提升和装饰材料的丰富,中国人在瓷器上绘画的劲头不减反增,同时沿袭唐宋时期的****惯,在瓷器表面乐此不疲地书写文字,更加直接地标注与表达某种意愿。今天我们暂时搁置对旧文化的批判议题,单就陶瓷工艺与文化特征而言,陶瓷作为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输出性文明之一,作为日常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器物之一,同时也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的载体之一,仍然有太多的课题值得研究,而最直接、最可靠的研究路径,应该就是对标本的分析。
在张浦生先生的“片瓷山房”里,这位在文博界、收藏界赫赫有名的老人向记者展现他数十年来积累起来的上万块瓷片,选了一部分密密麻麻平铺在茶几上,构成了一幅奇特画面,与其说它们是中华巨龙的鳞片,不如说是中华文明的集成电路。
“这块是明代嘉靖年间的,这块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而这块是明代黑暗期的,确切地说是景泰一朝的,景泰只有短短七年,存世瓷器极少,鉴定时要与前后各个时期结合起来考虑。
”张浦生说这些话时,就像一个高超的外科医生在读片。
残瓷缤纷,片片皆辛苦
张浦生精神矍铄,语速偏快,个子也很高,在屋子里走动时,记者不免有高山仰止的感觉。“是啊,我大学毕业后是希望搞体育的。结果搞起了陶瓷研究,纯属阴差阳错,歪打正着。”张浦生哈哈大笑。
1957年9月,张浦生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当时我国的高校都没有文博专业,他最初的文博知识来自有限的选修课,比如考古学和人类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江苏省文管会,在南京博物院主要从事考古和征集。1958年参与了对徐州商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及文物整理,田野考古使他视野开阔,收获极大,并养成“在场”的****惯。1962年,全国各省市兴建纪念馆和博物馆的工程基本完成,并按政治需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行陈列布展,因此对工作人员的政治要求很严格,张浦生不是党员,于是院方就安排他在博物院瓷器库房当保管员。第二线的工作很枯燥,但是张浦生心中窃喜,他知道南京博物院收藏有20多万件瓷器,光瓷器库房里就有近6000件藏品,这些都是值得深读、而一辈子也读不完的“天书”。他整天接触实物,眼观手抚,做好卡片,乐此不疲。领导还安排张浦生与另一个从金陵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一起跟博物院文物小组组长王志敏先生学陶瓷鉴定,后来那位女大学生没有坚持下来。
王志敏是中国文物界的老前辈,但他是西南联大数学系毕业的,当了一阵数学老师再改行搞文物鉴定。也许他的岳父是搞古玩的,所以王志敏受其影响才走上了这条道。张浦生对记者说:
“王志敏先生强调学****陶瓷鉴定应该采取文理相结合的办法。他对我说,考古、鉴定是文科,但我们要把文科当理科来学。所以学****鉴定不光要看书,更要大量接触实物。但反过来说,鉴定不完全是理性的,感性也是重要的。理性是前提,你对中国陶瓷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应该有全面的了解,这些是理性的。但是既要读书,更要读物。读物要像读书一样,要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