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姚贝娜事件”中的媒介话语变迁.doc

格式:doc   大小:154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姚贝娜事件”中的媒介话语变迁.doc

上传人:乘风破浪 2018/10/25 文件大小:1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姚贝娜事件”中的媒介话语变迁.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姚贝娜事件”中的媒介话语变迁-新闻学
“姚贝娜事件”中的媒介话语变迁
王党飞王子毅
【摘要】媒介获取话语权的传统途径主要是:信息把关、信息编码以及信息的传播。但是随着媒介的发展,新媒介以用户为终端,以网状传播为重要特征,以大数据为基点,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随之媒介话语权也发生了明显的转移。这是媒介发展的趋势,也是媒介话语权变迁的必然趋势。这种转变在“姚贝娜事件”中得到鲜明地体现。
关键词 媒介话语权传统媒介新媒介
“姚贝娜事件”中的媒体话语权分析
2015年1月16日,姚贝娜在北大深圳医院病逝,深圳晚报发布了姚贝娜逝世的独家新闻。随后一篇题为《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的文章传开。同一天,“深圳晚报记者伪装医生助手进入太平间拍照”的消息由朋友圈到微博传开,一石激起千层浪,深圳晚报被大量网友批评指责。1月17日,深圳晚报官方微博发表“在众声喧哗中,请让我们安静地为姚贝娜致哀”回应争议,网友指责依然不断,并强烈要求深圳晚报道歉。1月18日,深圳晚报发表“致歉声明”,但仍然被网友认为“没诚意”。1月22日,深圳晚报连发三条微博,并用报纸的四个版面回应质疑。在百度搜索“深圳晚报***姚贝娜事件”相关新闻,结果多达数百万条。前后不到一周的时间,事件迅速发酵,引来大量网友的热烈讨论和媒体的关注报道。也引发了新闻行业内外对新闻伦理道德的争论。
在“姚贝娜事件”中,《深圳晚报》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说,是尽职尽力的。著名歌手姚贝娜14点55分病逝,一分钟后,深圳晚报的官方微博@深圳晚报发布了一条微博。主要内容为“独家快讯:著名歌手姚贝娜病重不治天使去往天堂歌唱了”,证实姚贝娜逝世,成为第一家发布此消息的媒体。由于消息最先发布,该条微博累计转发、评论四十万余次。然而就在1月17日09:17,一篇原作者为“掀起你的头盖骨”,题为《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的文章由@读书首先在微博上传开。就在同一天,“深圳晚报记者伪装医生助手进入太平间拍照”的消息再由朋友圈到微博传开,一下将深圳晚报推到了风口浪尖。
而深圳晚报在“姚贝娜事件”的危机应对中充分表现出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媒介影响里上的差异。
首先,深圳晚报对于网友的质疑,应对的时间相对较慢。这也符合传统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规律,传统媒体信息的生产,从选题的制定、信息的采编、。深圳晚报从遭遇质疑到做出回应经历了三天(1月17号~1月22号)。显然,在报道姚贝娜病逝时,深圳晚报前期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有备而来,所以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报道。这种专业精神在新闻传播的实践中,是值得肯定的。汤姆·威克被誉为美国二战后最著名的记者,他的成名就是因为第一个报道了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这样的案例在新闻史上比比皆是,也被新闻工作者广为称道。但是,接下来,深圳晚报被网民进行质疑时,他们却措手不及。
其次,从版面和内容来说。深圳晚报花了整整四个版面在回应质疑。
深圳晚报2015年1月22日头版大标题:“姚贝娜眼角膜捐献采访过程还原”。下方一篇社论和四篇各个版面的核心文章。我们可以看到这五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没有”。在A02版中,一篇长篇社论《我们为何一直保持沉默》,下面还有一个“声明”。声明的内容将“深圳晚报记者伪装成医务人员进入北大医院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