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国家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 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 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 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 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 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 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 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
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 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 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 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 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艺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 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开设校本课程, 适应学校办学方向, 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 52周,教学时间 40周,每期分别 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 10— 11周;机动 1— 2周。各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