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三字經
□校注江海(甲申春)
初:初生。性:本性,先天的性质。习:习气,后天的变化。前句取自孟轲的“性善论”,见《孟子·滕文公上》篇,后句见《论语·阳货》篇。
迁:变异,改变。道:方法、规律。贵:崇尚、注重。
处:居住。机杼:织机梭子。
窦燕山:名禹钧,五代时后周燕山人。义:正当合理。
器:器皿,以致用。义:义理道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提示:本小节主要说明对蒙童用正确的方法及时进行教育之重要。
礼仪:礼貌,仪范。
香温席:汉代黄香幼年丧母,事父至孝,冬天把被窝焐暖和再请父亲睡觉;夏天把枕席扇凉快再请父亲睡觉,后官至尚书令。“二十四孝”之一。执:遵守,保持。
融让梨:东汉末孔融,孔子二十世裔。四岁即懂悌道,把大个的梨让哥哥吃。弟:同悌。
论语:“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悌乃全部道德之基础。孝: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伦常本分。悌:弟、幼对兄长应行的伦常本分。
三才:语出《易经》。天才者阴阳,地才者刚柔,人才者仁义。
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汉董仲舒据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义:道义。
应:对应,对照,感应。
本:根据。数:定数。自然之理。
仁:爱人。义:正义,合于道理、规范。五常:由董仲舒提出。紊:乱。
菽:豆类。
豕:猪。饲:饲养。
匏:葫芦的一种,可做笙竽。土:指陶埙,古代吹乐。革:皮革,指鼓。石:指石罄。金:铜钟。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元:或作“玄”。
十义:《礼记·礼运》:“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孟子提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五伦互干,是为“十义”。义:关系之义务。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火水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元曾乃九族人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
提示:自家而至于名物常识,乃生活最切近的知识和道理。
训:教导。蒙:智慧将开未开的儿童。讲究:讲解,考究。方法。详:审慎、揣摩、推断。训诂:以通俗的语言讲解古书字句。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必有初:一定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小学:朱熹、刘子澄辑录的儿童启蒙书。
善言:精辟的言论,亦作“嘉言”。
子思:名伋,孔子之孙。
曾子:曾参,孔子弟子。
孝经:儒家十三经之一。
诗:《诗经》。书:《尚书》,或称《书经》。易:《易经》。礼:《周礼》和《礼记》。
有:助词,无实义。连山:即《连山易》,传说为伏羲氏所作,早已失传。归藏:《归藏易》,传为黄帝所作,亦失传。《周易》,传为文王作,但历代对《周易》作者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