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一、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的基本演化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
结构方式,由立柱、 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 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
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 . 抬梁式构架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准铺作层上, 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迭架的
梁,梁逐层缩短, 层间垫短柱或木块, 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 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 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 檩间架椽, 构成双坡顶房屋
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透过椽、 檩、梁、 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 透过它传到柱
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宫殿、 坛庙、 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
结构方式。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
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
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
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 . 穿斗式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这种构架以柱直
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 " 穿逗架 " 和" 穿斗架 " 。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
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
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
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
省工、 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 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
墙。因此, 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 这些
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 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 在山墙
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3 . 井干式结构
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
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 再在
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中国商代墓椁中已应用井干式结构,汉墓仍有应用。目前所见最早的井干式房屋
的形象和文献都属汉代。 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器中就有双坡顶的井干式房屋。 《淮
南子》中有 " 延楼栈道,鸡栖井干 " 的记载。
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
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二、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特征的概说
这里所谓特征,是指从现存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中所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
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之处。 现存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 亦即中国建筑成熟时期以后直
到 20 世纪初的建筑。唐代以前的建筑 , 只能从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