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蒯威
还记得自己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每次备课总习惯性地翻开教参,浏览一下上面的教材分析,了解课文段落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读一读教学建议,有时再翻翻杂志上的教学设计、片段,甚至课文都不读就开始写教案了。就这样拼拼凑凑,“博采众家之长”,竟然从来没有怀疑过其中的问题。
有一年开学不久,学校分配到一个外出听课的名额,是去南京听于永正老师的课。好不容易跟校长争取到听课的机会,就怀着几分激动坐上长途汽车。到了听课的会场才知道那天于老师要上的是郑振铎的《燕子》。这篇课文我刚刚上过,甚至我还记得自己在课堂上一个个具体的环节、一句句引导的话语。然而,于老师一开口我就惊呆了。从板画燕子、现场弹奏《春天在哪里》,到指导孩子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一轮又一轮的高潮激动着我,感染着我。
兴奋之余,给我震撼最大的是于老师对于教材的细致、深刻的理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本解读”的深厚功力。本来,一篇小学生学习的课文,一篇自己已经教过的课文,要说理解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可正是于老师课堂上给孩子的一个个问题,却时时撞击着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尊严。
“小圆晕”是课文中的一个生词,也是我觉得自己教学中比较得意的一项内容。我先让孩子说说什么是“小圆晕”,然后又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可以说孩子也理解了这个词语。于老师在教学中,通过板画指导学生读懂词语后问道:“‘小圆晕’就是小圆圈的意思,那作者为什么不用‘小圆圈’而用‘小圆晕’
呢?”说实话,一听到这个问题不觉后背一凉,作为听课老师的我也回答不出来。就这样,我跟课堂上的孩子一样,俨然也成了一名小学生,在跟着于老师学习课文,开始理解“晕”字表达出的美感,体会作家笔下小燕子的美。一堂课上,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读到“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于老师问道:“这里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在于老师的引导点拨下,我跟孩子们一起慢慢体会到“痕”字写出了高远的天空下,电线隐隐约约留下的淡淡痕迹。在读到“嫩蓝”“黄绿眉眼”等这些词句时,于老师也都像施了魔法一样,让简简单单的字眼一个个有了丰富的内涵。原本熟悉的教材,熟悉的文字,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仿佛重新激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教材竟有这么大的魅力,文字竟有这么大的魅力!
与其说这是一次听课,不如说是一次洗礼。
南京之行后,我给自己定下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读课文。备课时,我开始抛却身边教参、杂志,独自与课文约会。有时放声诵读,有时轻声低吟,有时一边读一边记下每一遍的阅读感受,有时录下自己的朗读,再一遍一遍地回放、聆听、改进……渐渐地,课文语言流进了心间,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