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成功的起点――目标教学
一、分析教材特点
现行的语文课本,是定性的文选型教材。它有意或无意地模糊地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多元性
任何一篇课文,一般都包容了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的诸方面,同时涉及许多非语文学科的知识。语文知识和能力两条线往往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割。别的学科新章节就是未知,而语文的新单元、新课文则是已知和未知夹杂,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再加上新课标“淡化文体”,一篇课文,单是其“文”就“模糊”了。
(二)无序性
教材的编排虽然有一定的序,但它又在有序中表现出无序性来。语文课文的编排就有较大的随意性,有的课文可以安排在高中,也可在初中;可编在三年级,也可编在一年级,全凭编者的意图。又如课文之间所含的教学信息也呈无序状态,两篇文章安排在一起,内容上相关性不强,写法上相互涵盖重复,没有一个层次严密的序列。
(三)信息难以穷尽性
丁?德里达说过:文章的内容是不可穷其尽地诠释的,“诠释过程严格说来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语文课本所储存的教学信息难以穷尽。一篇课文,可以讲一课时,也可以讲几课时乃至几十课时。语文信息的复杂性和难以穷尽性,给教师筛选取舍信息带来了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兼收并蓄,细大不捐,把课文讲得
“淋漓尽致”而一无所获。
(四)反复性
语文知识像一张纵横交错的蛛网,许多知识点在各个学段和不同层次不断地反复出现。例如汉语知识、修辞知识等,从小学到高中经常重复,只是要求层次上有所不同,教学上不好把握,训练中难以处理。
以上特点说明了语文信息的复杂性,这对教师处理好教材、上好语文课来讲,难度很大。虽然现行教材分单元编写,克服了一些弱点,但未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材难以驾驭的问题。教学目标不明确,是造成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的重要原因。
二、强化目标控制
要克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首先应强化教学目标控制。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改。做任何事都应有个目的、计划,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别的学科教材本身的目标体系很完整,可操作性强,目标控制已不成其为问题,而语文则不然。由于语文教材的目标体系不完善,可操作性差。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目标控制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是构建目标的基础。现行教材有一个线条比较粗的目标体系,如每册有要求,每个单元有提示,每课有重点(训练重点、学习重点、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但这仅仅是个框架,对指导教师教、学生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必须在这个框内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来编制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二)设立目标
成功的语文教学必须有科学的目标。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第一步是定向,即设定教学目标。例如,他在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课,开宗明义告诉学生只做四件事:;;“天时”、“地利”、“人和”和“道”;。魏书生的“定向”一步明确了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
目标的设定,首先要服从于大纲要求和教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