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古诗词的创新教学.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古诗词的创新教学.doc

上传人:jiaxidong_02 2015/9/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古诗词的创新教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古诗词的创新教学
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史,中国更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历史积淀出无数的优秀古典诗歌,这是先人给我们留下巨大财富,更是文化的瑰宝。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不外乎熟读、背诵、翻译这三步曲,给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着实令人痛心。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古诗词创新教学法子。
一、营造氛围,交流情感
诗必因情而发。古人说诗言志,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在诗人被现实生活激发起沸腾的感情时写就的,作品“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何其芳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良好的氛围和积极的情感活动。
如何才能做到营造好教学的氛围呢?我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教师得借助表情、知识、手势等,以补语言的不足。其二,要重视对作品情感的深入理解和体验。只有遵循在体验中交流,在交流中再深入体验的原则,才有希望达到教学的艺术境界。
二、声情并茂,增强形象
诗歌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创作的结晶,都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的意境,三者有许多相通之处。诗可谱曲,可作画,画又可题诗。因此,诗歌教学中,以图像、乐曲配合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诗歌教学时配以图画、音乐,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
图画的直观性、形象性特征是作为教学辅助的一个重要条件,更有些诗即是画,画即是诗,“诗画一体”。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读诗想画,见画想诗,极为有益。
我在教学《惠崇》时是这样处理的:当学生在品味诗意之际,教师已在用彩色粉笔以速描的方式勾勒出一幅简图。接着让学生面对面,按照教鞭指点的方向边看边诵,只给两分钟,学生就会背全诗,然后,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画面结合诗句,展开自由想象,在短时间内构思一段绘景的话语。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说:“透过一片青翠的竹林,有两三枝粉红的桃花分外耀眼……”
以画配诗,教学效果很好。但不是所有的画都能信手画来,有时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制作相关课件,展示相关图片,给学生予直观呈现,加深理解。例如在教学《早梅》时可以展示一组图片:雪地傲梅图、梅花怒放图、春日百花齐放图、及小鸟嘻戏的动画。课件形象地展现了诗歌所要表现的画面,使学生更易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主题。《题菊花》、《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可以以画配诗。
教材所提供的插图是可充分利用的资源,在教学时可以作为帮助学生理解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国有着优秀的古典诗歌,也有着优秀的古典音乐,两者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都表现意境。在古诗词的教学之中可引入古典音乐这一资源,在音乐的氛围里学习古代诗歌,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可播放《十面埋伏》,那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充满整个课堂,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词人愿意战死沙场,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教学王昌龄的《出塞》时可播放《胡笳十八拍》展现塞外的空旷寂寥,有利于学生感受边塞诗的豪壮之美。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则可播放王菲的现代歌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品味两种不同的滋味,以更好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