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7
文档名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格式:doc   页数:1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追风少年 2013/6/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辽宁立杰咨询有限公司
二○○九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2
第一节项目背景 2
第二节项目概况 9
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 12
第三章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15
第一节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5
第二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17
第三节项目职业技术教育社会需求分析 22
第四章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战略 30
第一节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现有资源与能力分析 30
第二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SWOT分析 34
第三节 学院发展战略 38
第五章学院发展规划 42
第一节学生规模 42
第二节学科专业建设 44
第三节教学机构建设 48
第四节师资队伍建设 52
第六章建设规模 56
第七章场址选择 61
第一节场址现状 61
第二节场址条件 62
第八章建设方案 67
第一节规划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67
第二节校区规划方案 67
第三节建筑方案 74
第四节配套设施建设方案 75
第九章节能节水措施 87
第一节节能措施及能耗指标分析 87
第二节节水措施 88
第十章环境保护 89
第一节设计依据 89
第二节环境条件 89
第三节项目存在的污染源、污染物 89
第四节治理措施 90
第十一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92
第一节劳动安全卫生 92
第二节消防 94
第十二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96
第一节组织机构 96
第二节人力资源配置 96
第十三章项目实施进度 98
第一节建设工期 98
第二节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98
第三节项目实施进度表 98
第十四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0
第一节投资估算 100
第二节资金筹措 103
第十五章财务评价 104
第一节财务评价依据 104
第二节服务收入支出预测 104
第三节财务评价指标 108
第十六章社会评价 109
第一节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109
第二节项目与所在地区互适性分析 110
第三节风险分析 112
第四节社会评价结论 114
第十七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116
第一节研究结论 116
第二节建议 117
附录
附件:
附件1: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附件2:学校与阜新政府的协议
附件3:土地使用证明
附件4:环评批复
附件5: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附件6:辽宁省教育厅的批复
附图:
附图1:项目所在地位置示意图
附图2:新校区功能布置图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
二、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项目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法人代表:潘一山校长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具有近60年悠久历史的国家重点大学。半个多世纪以来,该校积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日益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条件接收留学生单位之一,1999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已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拥有工、管、理、经、文、法、农等多学科,办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的著名高等学府。现设有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力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20个院系、103个本科与高职专业。目前,,其中全日制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高职生、留学生3万余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学科研设施完善、学****生活环境幽雅。学校建有阜新校区和葫芦岛校区,占地3260亩(不包括葫芦岛校区),校舍建筑面积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教学科研设备,。,藏书190万册,订有中外文期刊2000多种。学校编辑出版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进入CSTA 和EI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首批进入中国核心期刊。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0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2人,教授、副教授600余人,具有或正在攻博士学位240余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安全生产技术基础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5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