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茯苓饼的做法详细介绍.doc

格式:doc   大小:185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茯苓饼的做法详细介绍.doc

上传人:镜花流水 2018/10/29 文件大小:18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茯苓饼的做法详细介绍.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茯苓饼的做法详细介绍
茯苓饼的制作材料:
主料:糯米粉200克,茯苓200克
辅料:白砂糖100克
教您茯苓饼怎么做,如何做茯苓饼才好吃
将茯苓磨成细粉,加米粉、白糖加水适量,调成糊,以微火在平锅里摊烙成薄饼即可。用法:可经常吃或佐食。
小帖士-健康提示:
效用:健脾补中,宁心安神。适用于气虚体弱所致的心悸、气短、神衰、失眠以及浮肿、大便溏软等。
按语:茯苓甘淡,能健脾和中、宁心安神、利水祛湿,自古以来就是食疗保健的佳品。
脾调养药膳
小帖士-食物相克:
茯苓:茯苓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米醋。
茯苓(《本经》) 
【异名】茯菟(《本经》),茯灵(《史记》),茯蕶(《广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记事珠》),绛晨伏胎(《酉阳杂俎》),云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纲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
  【植物形态】茯苓常见者为其菌核体。
   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
   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
   子实体伞形,~2毫米,口缘稍有齿;有性世代不易见到,蜂窝状,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后逐渐转变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担子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无色。
   有特殊臭气。
    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
   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本菌核的外皮部(茯苓皮)、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赤茯苓)、菌核中间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茯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
   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㈠松林中树桩周围地面有裂隙,敲之发出空响;㈡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菌丝(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状);㈢树桩头烂后,有黑红色的横线裂口;㈣小雨后树桩周围干燥得快,或有不长草的地方。
   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种后第二、三年采收,以立秋后采收的质量最好,过早则影响质量和产量。
   加工:茯苓出土后洗净泥土,堆置于屋角不通风处,亦可贮放于瓦缸内,下面先铺衬松毛或稻草一层,并将茯苓与稻草逐层铺迭,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
   然后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行发汗。
   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干燥处晾至全干,即为茯苓个。
   切制:于发汗后趁湿切制,亦可取干燥茯苓以水浸润后切制。
   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为茯神。
   切制后的各种成品,均需阴干,不可炕晒,并宜放置阴凉处,。
    【药材】茯苓个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两至十斤以上。
   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常附有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