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鹤雀楼》教学设计1.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鹤雀楼》教学设计1.doc

上传人:清懿 2015/9/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鹤雀楼》教学设计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学生课前准备:(1)自学生字。
(2)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给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用百度搜索查阅王之涣和鹳雀楼相关资料。
(4)画纸、彩笔。
4、教师课前准备:百度搜索《登鹳雀楼》相关教学资料。
(1)找《登鹳雀楼》一课教学设计作参考。
(2)依据《新课程标准》、班级学生学情,结合百度搜索,确定《登鹳雀楼》一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制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3)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朗读录音学****参考,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搜索《登鹳雀楼》歌曲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形式学古诗。
(4)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一课课件作参考,搜索相关图片整理制作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教学课题: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所作,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诗虽短小,但内容却很丰富。整首诗气势恢弘,意境高远。这首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巧合天成,意境浑圆深远,读起来琅琅上口。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是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由实及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铺垫。
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作者由景生情,抒发了他高瞻远瞩、蓬勃向上的情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学****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生字,背诵课文。
难点是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祖国传统诗文的韵味美,在潜移默化中学语言,受教育。
教学思路:
这首古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教学时,要以读为主,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紧扣“登”字,引导学生了解“登楼”所见,理解“登楼”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让学生在自问中读诗,在自探中品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发展语言。
教学预设为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预设为采用自问自探的方式学****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的乐趣,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