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jiaxidong_01 2015/9/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70-02
【教学目标】
“亭”。
、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出诗的韵味,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山水、寄情山水的情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我说你猜”游戏规则。
,生猜人名。师:他生于唐代,是一位诗人,存于世上的诗文有近千首,他被人们称为“诗仙”……生随机举手发言(李白),师贴上李白的头像。
一、引入古诗,理解题意
,师板书诗题。读题,学****生字“亭”。
。师贴上敬亭山的图片,生介绍,师肯定表扬“看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独坐”,明题意(强调串词成句的学诗方法)。
再指导朗读诗题,读出孤独之意。
二、多次朗读,熟读出韵
,前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后两遍要求尽量读出节奏。
,生评价。
,提醒学生注意听节奏。
课件出示节奏划分,再男女生合读(男前二字,女后三字)。
。先引导发现第二、三、四句诗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相近,师简介押韵,并指导读法“一声二声长而高扬,三声四声急而短促”,再读出韵味。
三、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生想象诗中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样的环境让你有什么感受?顺势点名读出那份感受,师相机点评。
四、分析一二句,感受“孤独”
:那么诗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自由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并画一画从本诗句中想象到的画面。
,为什么画好多只鸟?(理解“众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理解“孤云”,孤单的白云)。
(空白的画),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画得怎样?疑:可我要说这是最符合诗意的画,为什么呢?让我们再读一读一二句诗,想一想老师画的鸟儿和白云哪儿去了?
“尽”“去”,并指名说说一二句的诗意,再播放课件动画。
:诗人看到鸟儿和白云都离他远去,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寂寞、孤独)顺势点名读出那份感受。课件出示:孤独。

课件出示:据说,李白曾先后七次登上敬亭山,这是最后一次。此时,再也没有昔日朋友如云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的潇洒了。他独自一人爬上敬亭山,孤独寂寞涌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这首千古绝唱。
师引读:现在,鸟儿也飞走了,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众鸟高飞尽”(男生读);白云也飘走了,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孤云独去闲”(女生读);重阳节那天,好朋友和当地官员去登山,只留下我一个人哪,难怪诗人会感觉――孤独,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齐读)。
五、分析第三句,感受“不孤独”
:鸟儿飞去了,白云也飘走了,为什么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