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唐诗里的霜.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唐诗里的霜.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8/10/30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唐诗里的霜.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千江月 霜降节气过后,天气日渐寒凉,神州大地开始普降寒霜,正所谓“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北方寒流来得早,“八月严霜草已枯”。中原地带稍迟,一到九月也是“烟景冷苍苍,秋深夜夜霜”。南方的霜会来得晚一些,因为“楚俗物候晚,孟冬才有霜。”但是,晶莹剔透的晨露终究还是会被侵肌砭骨的朝霜所替代。较之于常人,诗人对季节的变换更为敏感。细微的物候变化,往往会在诗人的心中酿起荡漾清波,甚至是惊涛骇浪,继而化成奇妙的诗句,从他们的口中或者笔端喷涌而出。霜的降临,对诗人心灵的冲击似乎犹为剧烈。历代诗人写霜和霜降、或者借霜抒怀的诗词,可谓连篇累牍。《全唐诗》中,至少有二千三百首写到霜。其中最为大家熟悉的,恐怕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及“霜叶红于二月花”了。其实,这两首诗都不是直接写霜的,只是借用了霜的意象。前一首写的是月色,以霜形容月之白、夜之寒、心之凉。后一首写的是树叶,经霜之枫叶比花还红,给人以温暖、热烈的感受,与寒凉的意像截然相反。唐诗里,很多诗句是直接写霜的,分别从从各种视角对霜进行了细腻的描述。“洛阳城头晓霜白,层冰峨峨满川泽”(李颀)、“怀余对酒夜霜白,玉井金床水峥嵘”(李白),这是写霜的颜色。因同为白色,常有诗人将霜与雪类比,“寐不寐兮玉秋寒,夜深夜兮霜似雪”(卢仝)。我们常说白雪皑皑,唐人也有用“皑”字写霜的,“单衾自不暖,霜霰已皑皑”(韦应物《冬夜》)。王建则用“泊”字状霜,他的《秋夜曲》写道,“天清漏长霜泊泊,兰绿收荣桂膏涸。”这个“泊”也是白的意思,叠用之,谓其遍地皆白。左卫将军权龙襄,自矜能诗,皇太子举办的宴会上,主动献诗道:“严霜白皓皓,明月赤团团。”平心而论,用皓字描述严霜,可谓别出心裁,而且颇为贴切。只因时令不对,才沦为笑柄。宴会是在夏季的白日里举行的,哪来什么严霜和明月。于是,皇太子援笔笑批:“龙襄才子,秦州人士,明月昼耀,严霜夏起。如此诗章,趁韵而已。”岁时的早晚,天气的阴晴,风速的大小以及地面的平凹,物表的糙滑,对于霜的形成都有影响。不同条件下形成的霜,状态是有差别的。这些差别,常人容易疏忽,诗人却能敏捷地捕捉到。初霜和晚霜往往比较轻。“江城雾敛轻霜早,园橘千株欲变金”(李绅《桔园》),这是秋日初霜。“重雾已应吞海色,轻霜犹自剉花枝”(方干《春日》),这是春季晚霜。深秋和冬季里有微风的夜晚,霜往往比较重。杜甫的《萤火》写道,“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读之让人心生凄凉,而戴叔伦的屯田词,“霜重叶枯牛冻死,艰辛历尽谁得知。”则让人不禁寒颤顿起。张继的“月落鸟啼霜满天”极写霜之严重,但与客观实际是不相符的。霜华只会出现在地上和草木之上,怎么可能满天飞呢。轻霜下地,只有薄薄的一层,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凉爽的。“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挂枝下。”李贺显然对霜并不厌恶。王维的“薄霜澄夜月,残雪带春风。”则简直是喜欢霜了。重霜积厚,往往严实而寒冷,所以有繁霜、严霜、寒霜、浓霜等诸多状词。“江霜严兮枫叶丹,潮声高起墟落寒”(陆龟蒙《迎潮》)、“蝉噪秋技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皮日休《石榴歌》)。白居易劝人“莫去深山做隐士”,因为山里“貌苦夜霜严”,所以“不如来饮酒,相对醉厌厌。”同样是浓霜,沈佺期看见的是“霜浓候雁哀”,而徐锴看到的却是“霜浓薜荔红”。境遇不同,所见迥然不同。十月深秋里,安史之乱期间做过伪官的储光羲身陷囫囵。他写诗给姚张薛李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