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儒家的思想,语出《》,意思是:君子用自己的意见去纠正别人错误的意见,一切恰到好处,却不盲目附和;小人总是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虽然也曾看到了这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但一直没放在心上。在之前,我所理解的君子与小人,都只是从道德角度去看的。不过后来看了好多的书籍参考,逐渐了解到原来君子和小人除了是道德判断外,还有身份地位之意。而且后者正是他的初始意义。换句话说,君子表绅士,小人表示奴才。
 朱熹集注: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伊氏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同?”孔子说;“君子讲究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和。”和,就解释成温顺,引申的话就是忠心,不唱上级的反调。同人亲也。同,与人亲密,套近乎。即是说,小人也不唱上级的反调,但是采取的态度是献媚,令上级感到舒坦。所以,孔子说:“君子,忠心不套近乎;小人,套近乎但不忠心”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因为没有乖戾之心,所以能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相反因为有阿比这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这是何晏《论语集解》对此话的解释。自古至今,人与人处世交往,君子与小人之分也就如此。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在其外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国为民为天下而谋,有些人出仕做官,谋云智酬;有些人则教书育人,倾心为后,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说和为贵的时候,我们曾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晏婴举君臣关系为例,说明了和与同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他认为应该采取和的态度,而不可采同的态度。这就是和而不同。后来孔子明确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进一步把这两种态度概括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并且把它看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曾经有一名学者用中国古代的铜钱来形容一个人应具有的处世性格。众所周知,中国的铜钱是外圆内方的。这就是说,我们和别人相处的时候,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此所谓“外圆”;而自己也要有自己的原则、见解,此所谓“内方”。人就应该具有这种外圆内方的性格。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如此绚丽多彩,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此绚丽多彩,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兄弟姐妹和谐相处,互相学习,实现了文化的统一与多样化的完美结合。西域的歌舞随着清脆的驼铃而来,南越的风情随着粼浪的大运河而来,而夫子的教诲,诗仙的俊逸,随着一个个方正的文字,印入了每一个华族人的心里。你要问一个
“和”为何如此博大炫目,那你就去问问盛唐的胸怀吧!
一滴水里面就是一个世界,一枚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