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泰兴历史文化拾贝.doc

格式:doc   大小:90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泰兴历史文化拾贝.doc

上传人:水中望月 2018/10/31 文件大小:9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泰兴历史文化拾贝.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泰兴历史文化拾贝
泰兴历史文化浩如烟海,是泰兴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值此泰兴最大、也将是最具影响力的人工湖项目启动之际,我们以拾贝方式撷取一二,进行城市的文化寻根和历史审视,希望对人工湖及其相关功能区域的命名有所助益。
地名的考据及历史沿革
几千年前,泰兴还是一片茫茫大海,星转斗移,才逐渐形成一片江海冲积的沙滩,襟江带海,由水乡泽国成为鱼米之乡,所以泰兴的地名多与水相关。
(泰兴城池自南宋初迁至龙河之滨,经历近千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独特的“龟背腾蛇”和“龙盘虎踞”的古代文化气象。)
1、泰兴地名考
五千年前,泰兴地区是一片茫茫大海,长江入海口还在镇江、扬州之间。到西汉,泰兴老龙河以北地区才形成了一片沙洲,地属海陵县界。该地历经千年江岸变化、陆面浮沉,古称泰兴“襟江带海”也正是缘出于此。
直至五代南唐升元元年,泰兴建县。县名由来历来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南唐以“国泰民安,兴邦建国”取名泰兴。一种说法是泰兴为一弹丸之地,多为江中之洲组成,人们祈求安宁,取泰兴之名实为祈求吉祥之意。
2、延陵村考
“延令”是古泰兴县所驻地。延令村古称延陵,延是延伸、连续之意;陵,即高地,是沿江涨滩成陆的继续,也是因广陵(古扬州)向南开拓疆界扩大而得名。延令村在北宋前就是苏北勾通苏南、浙江的水上必经要道。位于延陵村东部的广福寺,在唐朝末年就成为闻名大江南北的一座名刹,北宋王朝南迁时,还在此留下了“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在宋、元、明三代延令均因扼守水陆交通而成为军事重镇。
一望平芜野色秋,暮鸦声里唤乡愁。
仆夫遥指孤城近,又见斜阳下戍楼。
——程瑞社《延令道中》
3、济川镇新考
县城泰兴,古称济川。据明代工部旧籍统计,古时泰兴有十一个江心洲,其中就包括济川所在的永生洲。
“济川”二字皆从水名,济为济水。古黄河下游有南北二济水,经多个朝代开通挖掘形成南北古运河。而济川所在的永生洲西南临江,北通济水,故取名济川。作为长江下洲南北咽喉,济川对后来泰兴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今县城有“济川路”、“济川中学”等,说明古时的“济川”仍深深留在人们的心目之中。
4、柴墟镇考
柴墟,“柴”通“寨”、“砦”,也指村墅;“墟”为古代乡村贸易集市。柴墟一词的解释是:村寨贸易集市,或谓之古代集镇。
宋朝,县治从济川迁往柴墟镇,这一时期,柴墟镇一直是泰兴经济文化中心。
直至南宋,济川所在永生洲塌没于江后,西北塌势不止,加之战乱,当时柴墟开始萧条冷落,致使人口大量内迁,并形成了以后泰兴城、黄桥镇、口岸镇三大集镇鼎立的局面。
至明中叶柴墟因水陆交通的发展改称为口岸,经济十分繁荣。有词为证:“万家灯火比邻居,虾菜登筵美如菇。州里江流通口岸,清明时节卖鮰鱼。”
1875年至1953年,口岸镇为苏北最大的木材集散地,港口运输盛极百年,苏北“小上海”的美名响彻大江南北。
绿树参差开,村墟带江澳。
斜日穿云林,春鸠啼竹屋。
——周崇儒《八景诗次谢侯韵》其一《柴墟夕照》
5、泰兴其他地名常用字参考
(1)“垛”与“荡”
一般来说,地势较高者为“垛”,地势低洼者称“荡”。
“垛”泛指成堆的东西,还有一解,“垛”又为露天的盐堆。“荡”有三种意思,一为流通、疏通,二系积水长草的洼地;三作广大貌,如“大海荡荡水所归”,如姚王境内北起樊家荡曹家荡,南至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