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北京庙会上的小吃.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北京庙会上的小吃.doc

上传人:zbggqyk171 2015/9/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北京庙会上的小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北京庙会上的小吃
庙会是老北京的集市,是展示老北京文化的一个侧面,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景,吃的、用的一样不缺,凡是和北京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庙会上应有尽有。
北京的庙会兴起于明代,入清而大盛,最著名的是东庙(隆福寺)、西庙(护国寺)和白塔寺,每月按照阴历不同的日子轮流营业。此外,“鼓楼后头”也是一处闹市,而且常年营业。但到了炎炎夏日,人多拥挤,这些地方的经营会受影响。大约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每年过了五月节(端午节),便有人在什刹海湖边高搭席棚,开设“茶座儿”,办起了以吃食为主的临时性市场。当年什刹海的荷花最盛,所以约定俗成地起名为“荷花市场”。
炸年糕
庙会上卖的炸年糕,有黄、白两种。事先把黄米面和江米面蒸成大块的年糕坨儿,放在手推车的案板上,用湿布苫好。
到了庙会上的固定摊位,支起炉灶,烧好油锅。等到有了“吃主儿”,卖炸年糕的用小刀从年糕坨上切下约七八厘米见方、两厘米厚薄的年糕块儿,放在油锅里炸成两面焦黄,控油后放在盘儿里,洒上白糖。因为是现炸现吃,入口焦脆甜绵,且价钱不高,所以很受一般逛庙会者的欢迎。
盆儿糕
盆儿糕是年糕的一种。所谓“盆儿糕”,是把黄米面喷水,加上煮好的红小豆,一块儿放在直径约七八十厘米的高装儿缸盆儿里干蒸,里面码上一两层红枣儿。卖的时候,把年糕从盆儿里倒扣出来,用刀切块儿。由于黄米面含水分少,吃起来艮硬耐嚼。
豆馇儿糕
豆馇儿糕也属于年糕的一种,系用黄米面和江米面夹豆馅蒸成,颜色黄、白、棕相间,外面再裹一层白芸豆馇儿,是为豆馇儿糕的由来。热天儿卖凉豆馇儿糕,冷天儿卖热豆馇儿糕,也就是放在笼屉里,下用蒸锅微火“熥”着。
豆馇儿糕切块儿卖,上洒白糖,再浇上“玫瑰苜蓿”,以热吃最好,别有风味。所以卖豆馇儿糕的,总是吆喝:“豆馇儿糕来!又黏又热和呦!”
据说还有蒸成小长方块儿、再裹以豆馇儿的;更有做成棋子儿大小,顶部微凹,以便浇糖汁儿的。这两种豆馇儿糕,等到我记事的时候,都已经没有了,所以从未见过。
“驴打滚儿”
驴打滚儿是北京的一种黏食,做法是把蒸好的黄米面坨晾凉后,擀成两厘米厚薄的面皮,中间裹上黑糖馅,搓成条状,外滚炒黄豆磨成的黄豆面,再用刀切成“寸段儿”,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驴打滚儿”。
“驴打滚儿”大约源自东北地区的“搓条饽饽”,即把蒸熟的黄米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外滚炒黄豆面,搓成条状,如果把里面裹进黑糖馅,再滚一层厚一些的炒黄豆面,不就是今天的“驴打滚儿
”吗?
爆肚儿
爆肚儿也叫水爆肚儿,顾名思义,就是把羊肚儿用水汆熟,但在吃法上却大有讲究。
吃爆肚儿,以“肚领儿”最嫩,其次为“肚葫芦儿”、“食芯儿”和既薄且脆的“百叶儿”(也叫“馓旦儿”,“芫爆馓旦儿”是清真馆儿里的一道名菜),“肚板儿”、“蘑菇”则为下矣。当年可以分部位售卖,价格不一,可如今吃爆肚儿,大都是一块儿下锅了。
吃爆肚儿讲究现吃现汆,但不同部位所需的火候儿一定要掌握好。佐料跟涮羊肉差不多,有青酱、芝麻酱、酱豆腐卤、卤虾油、韭菜花、辣椒油、葱丝儿、香菜末等。
炸三角儿
北京的炸三角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