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初中化学计算教学初探
我校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学生的基础比较弱,学习、分析能力不强,化学计算成为困扰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大障碍。因而,不刻板教条地“教教材”,探索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化学计算,快乐地成长刻不容缓。那么如何进行初中化学计算教学呢?下面根据初中化学中一些主要的计算内容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包括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一元素的质量分数三个基本计算。利用化学式的计算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第一次涉及符号与数字的计算,也是初中化学中最基本的计算,为以后的化学计算打下基础。如果学生这一关过不了的话,会影响以后的化学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一类计算的教学,不要产生轻视的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理清三个基本计算的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类的计算。
如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加”“乘”“括号”、“系数”的含义,并让学生结合实际题目进行练习。比如H2O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一个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那么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应为多少,如何列算式?可以放手先让学生自己练习,然后自己评议,不断地纠正错误,最后教师再强调和总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如学生计算完H2O、O2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让学生接着计算2H2O、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经过这么练习,学生大多都能掌握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而学生在明白怎么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后再进行元素质量比的学习就轻松多了。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得出:相对分子质量中的
“+”改成“:”就是元素的质量比。如H2O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1×2+16→1×2:16。至于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教学,可以结合数学打比方,教师不妨让学生把化合物当成整体,元素当成部分进行思考理解,这对已知物质质量计算元素的质量或已知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这类习题的解答有一定的帮助,课后或单元复习时要补充这类习题。建议在讲这一内容前先摸学生的数学底子,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补差,这对我们的教学会比较有利,从而不让学生因数学的缘故降低对化学的兴趣。
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初中化学中,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只谈计算,应和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联系起来,要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而且还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因此,学生首先也要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间的质量比。学生在进行计算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时常犯这种错误:把其中几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和相加再跟另外一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和进行相比,我们要跟学生强调
“各物质指每一种物质”。另外根据需要,有时可能是两种物质之间相比,学生要明确这一点,这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比较关键。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比较关键的还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依据,如果化学方程式写错了或没有配平,化学计算必然会得出错误结果。因此,一定要使学生对化学计算题里的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