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2018我和祖国共成长优秀征文稿范文3篇.doc

格式:doc   大小:42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18我和祖国共成长优秀征文稿范文3篇.doc

上传人:1379621**** 2018/10/31 文件大小: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18我和祖国共成长优秀征文稿范文3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8我和祖国共成长优秀征文稿范文3篇
    1.
    我和祖国共成长,从我的三次出国学****经历谈我与改革开放
    我是一名90后,是北航的一名在校博士生。自我出生到现在,我有三次出国经历,且三次经历都是出国学****交流。
    第一次是2005年,我上初中。我所在的市与日本的一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互派十名左右的学生到对方的城市交流一周。我作为市中学生代表,获得了这个机会。选择学生代表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成绩好,我当时的成绩在学校年级前几名;二是家里条件允许,因为此次出国除了双方城市的政府出资,自己家里也要出一些。当时七天的费用是5000元,而那时事业编制的职工一个月挣2000元左右。
    在这次交流学****中,我们参观了日本的工厂。看到了几乎全部机械化的、实现无人操作的车间,不禁感叹于日本科技的发达。我们在学校里一同上课,感受到了他们宽松、参与式的课堂氛围。我们中学生与日本家庭一对一结对子,在对方家里住了两天,这些家庭对我们非常友好。日本的街道很干净,汽车主动礼让行人。日本几乎家家都有汽车,而当时我家里还只有一辆摩托车,有家庭汽车基本上可以标志着富人的身份了。我们看到日本文字中夹杂着汉字,心理的感觉很复杂,这是日本曾向我国取经的最佳证明,而经济发展水平上,我们又看到了与他们的差距。中国人对日本是有着难以言明的情绪的,以至于当时我和家里亲戚说要去日本时,还被调侃了一番。
    第二次出国是2017年,北航组织的暑期交流项目,在伦敦一所学校参加一个月左右的课程学****国内很多高校在寒暑假中都有短期出国项目,各高校申请标准和资助标准有所差异。也有一些中国学生不通过所在学校,自己直接在外国学校官网申请。出国机会很多,出国开销对很多家庭也不再是问题。在国际班上,我们遇到了来自各个国家的学生,中国学生总数占比较高。
    在伦敦,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城市散发的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氛。博物馆、美术馆随处可见,大多向公众免费开放。伦敦国际化程度很高,来自世界的游客很多,泰晤士河在城中蜿蜒穿过,古老的欧式建筑诉说着历史与兴衰。伦敦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铁,然而150多年后的今天地铁上依然没有手机信号。比亚迪公交车在城中穿梭,亮着耀眼的中国红。零钱包派上了用场,装着各种图案各种面值的硬币。在一个周末,我们乘火车去剑桥,正值暑期,剑桥随处可见中国旅行团,中小学学生团居多。在整个剑桥行走,中国面孔比英国面孔还要多,若不是风景建筑的显著差异,我甚至要怀疑我到底在哪里。也许一座城市与另一座城市的区别就藏在历史文化中,剑桥大学八百多年的建校史,确有故事可讲。我国的高等教育才百年有余,须得承认差距,但不能忽视历史背景,当清华北大建校800年时,也许世界学子都将向往中国。
    第三次出国,是2018年10月,此刻的我正在新西兰访学。我参与的是北航实施的博士生短期访学计划,在国际一流高校访学交流、参与科研,为期三个月,由学校提供一定的资金资助。近年来,北航越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在未来有可能将“至少参与一次国际学术交流”作为博士生的毕业要求,学校也将有主项财政预算作为支持。我庆幸自己赶上了这样的好时机。
    在新西兰,我和几个中国学生合租了一个公寓,他们有的没参加国内高考,直接向国外学校申请读本科,有的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来新西兰攻读博士学位。我在这里认识的第一个外国朋友来自巴基斯坦,他听到我来自中国,对我格外热情,送了一包零食给我,向我介绍了另外两名巴基斯坦学生,还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周末聚会。他说中巴是邻居,中国很好。我还认识了很多其他国家的外国学生,倒是他们向我主动提起了共享单车,提起汉语、长城。当然,我也结实了很多中国朋友,看到了许多华人超市和餐馆。今天,走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中国人都不会感到孤单。
    三次出国,处在不同时间,出于不同项目,到访不同国家,更有着不同的感受。改革开放40年,今天的我们再出国,政策更加宽松了,资金更加充裕了,机会更加频繁了。
    改革开放40年,“新四大发明”成为来华外国人最想带回去的礼物;“一带一路”造福沿线国家,打造中国名片;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引发“中国热”和世界媒体的关注……
    改革开放40年,今天的我们走出国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从容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国之强盛、科技腾飞带来的底气;来自于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地位;更来自与对于国家的热爱与自豪,对于中国未来的期待与信心。
    我国的出国人数还在逐年递增,世界留学生中,中国生源持续领跑,留学生回国比例不断攀升。自2012年起,中国全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连续6年超过4%。对教育的重视就是对人才的重视,正处青年的我们生逢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