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孝道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摘要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足以见证孝的地位和价值。“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而备受推崇。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本篇文章将从孝道的内涵、古代传统中的孝道、结合当今社会的孝道、大力加强孝道教育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如有纰漏,还望老师批评指出。
孝道的内涵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孝的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养,二是敬,三是祭。
孝,首先表现为一个“养”,“孝”最早见于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组成, 《说文解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人间真情。
孝,其次表现为一个“敬”字。《辞海》对孝的注释:“善事父母日孝”,《汉语大字典》的解释为“旧社会以尽心奉养父母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孔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孝,还表现为一个“祭”字。所谓“养老送终”, 除了抚养之外还要送终和祭祀。中国人对生命非常重视, 对于已逝对象的孝还表现在如何纪念死者。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国历来重视丧葬,由此形成所谓的丧葬文化,丧葬习俗的复杂体现了对已逝者的尊重和孝心,体现了浓重的孝道文化。
此外,《孝经》中还告诉我们“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三、古代传统中的孝道
“孝”在古代有两个主要内容: 其一, “尊祖敬宗”, 这是早于“善事父母”的初始含义。古人认为去世先人, 特别是氏族首领, 在天庭与天帝为伍,对部落和氏族的吉凶祸福至关重要, 从而产生了祖先崇拜, 其目的主要是使氏族集体繁荣昌盛。祖宗敬仰作为“孝”的重要内容, 一直传承到现代, 如家族兴建祠堂, 供奉祖先灵位, 组织清明会, 撰写族谱以明血缘长幼,皆是“尊祖敬宗”行为。其二, “传宗接代”,《孟子·离娄》提出: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朱熹注释: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 谓阿意曲从, 陷亲不义, 一也。家贫亲老, 不为禄仕, 二也。不娶无子, 绝先祖祀, 三也。三者之中, 无后为大”。因我国现在人口过盛, 推行计划生育, 故反复批判孟子之言。但在古代,灾荒、瘟疫、战争等使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出生率、成活率都低, 寿命不长,故无论国家、氏族、家庭都无不力求人丁兴旺, 确保世代不绝,这也就无可厚非了。
在地球村里, 从古到今出现过无数民族和众多国家, 其中只有我华夏民族的孝道理念传承下来。感人至深的二十四孝家喻户晓: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
但是时代在进步,“孝”的标准和规范也随之改变,所以古代的二十四孝有许多愚孝。面对祖先留传给我们的孝道,在发扬光大的同时,也要学会选择,去芜存菁,方为“智孝”,忽略了其他伦理道德,一味尊崇,则为“愚孝”。孔子不赞成愚忠愚孝,他指出,只要有不义的事,就应该谏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