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docx

格式:docx   大小:49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docx

上传人:aisheng191 2018/11/2 文件大小: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学****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二、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教学重点教学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 。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让学生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教学难点:1. 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2. 理解结尾的话。作者介绍(图片)鲁迅,本名周树人, 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他六岁时入私塾,十二岁进三味书屋读书。二十一岁去日本学医,寻求救国之路,后为拯救国民的精神之病,毅然弃医从文。他以犀(xī)利的笔,战斗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 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于一九三六年在上海病逝。 他给我们留下了八百多万字的文学巨著, 成为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介绍三味书屋(图片)鲁迅出生于一个日趋破落的封建大家庭。周氏祖居在绍兴城东复盆桥附近,与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家隔一条快马河, 南北相对, 称老台门; 以后周家又在寿宅右边建屋,从老台门到这里要过一条石桥,故称过桥台门;再后,周家人口日繁,又在西头东昌坊口另建新居,叫新台门。出新台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南北跨河的一道石桥, 再向东沿河边有木制栏杆的石板路约走二十余步, 便是三味书屋。这个名称的由来,据纪念馆的负责人转述寿镜吾之次子寿洙邻的介绍,是因为读书有味,书屋后面小园里的腊梅有味,桂花有味,故名“三味” 。书屋门向北开,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便是书房。书房坐东向西,西边正屋的墙很高, 天井又很狭小, 所以房里的光线比较暗。 书房正中, 挂着“三味书屋”1 / 12的匾额下面是一幅画,画面是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松下。松,取意长寿;伏鹿,“福禄”的谐音。整个画面,意即“福禄寿喜” ,吉祥如意。左右两边墙壁的木柱上,挂着一副木刻的对联,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弟” ,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古画前面,是寿镜吾先生的书桌,两旁是学生的课桌。鲁迅初去时,他的课桌设在南边靠墙接近通往书房后面的小园的小门处。在小园里, “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又是厕所的所在地,爱玩的学生每每托辞小便,到园里去玩耍。坐在这里,溜出去是很方便的。而鲁迅却不愿意,推说有风,请求掉换坐位,先生乃把他移到东北墙下。何谓三味对“三味”的解释有几种:1. 指具体的三种事物:①太羹:未调和五味的原肉汁。②折俎:古代祭祀、 宴会时,杀牲口肢解后置于俎上, 因以折俎指大块的肉。:③醯(xī)醢(hǎi)指肉酱,因调制肉酱必用盐醋等作料,故称。 “书三味”即将《诗》《书》比作原肉汁,史为大块的肉,子为肉酱。——宋代李淑《邯郸书目》2. 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①布衣暖:甘当老百姓,不去做官老爷。②菜根香: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③诗书滋味长: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寿宇《绍兴鲁迅研究专刊》3. 指“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寿洙邻《我也读读鲁迅的故事》4. 指劝学、勉勤、淬砺深功之义。“味”是吟咏玩味,细究寻绎的意思。 “三”不是数目,是再,再再以至无数次的意义。如清人汪中《述学》中的“释三九” ,已有详释。“三味”者,是劝人读书多咀嚼、多寻思,多吟味,多体合。——张向天《“三味书屋”之名试释》5. 指读书有味,书屋后面小园里的腊梅有味,桂花有味。——刘之树《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尾〉的二三理解》2 / 12篇章结构全文可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第一部分( 1—8 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1. (1 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 ,充满留恋之情。2. (2 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3. (3—6 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4. (7—8 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第二部分( 9 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1. (9 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2. (10—11 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3. (12—16 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4. (17—20 段):写不准去后园玩。5. (21—24 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生字确凿(záo)菜畦(qí)椹(sh an)蛉(líng)蝥(máo)攒(cuán)豁(hu ?):敛(liǎn)髓(suǐ)陌生(m ?)人迹罕至(hǎn)觅(mì)秕(bǐ)系(jì)朔(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