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如何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如何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8/11/3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如何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如何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内容摘要:十九大报告中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东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让广东经济在中国持续领先,但也形成珠三角经济、教育发达地区和粤东西北相对滞后的状况,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也影响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茂名处于粤西地区,人口约800万,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八万多人,中小学生一百二十多万,是教育大市,教育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办人民满意教育是我们的初心。在优秀教师难聘,在职教师心思外流的背景下,2015年起,茂名市组织部、茂名市教育局根据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强师工程的有关文件,开始实施茂名市青年名师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师德师风过硬、专业素养好、有教育情怀、留得住的青年教师。茂名市教师继续教中心承担这项攻坚任务,探索一条茂名市助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道路。
关键词:培养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让广东经济在中国持续领先,但也形成珠三角经济、教育发达地区和粤东西北相对滞后的状况,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也影响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广东要取得更辉煌的成绩,必需将粤东西北带起来一起发展。

茂名处于粤西地区,人口约800万,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八万多人,中小学生一百四十多万,是教育大市,教育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办人民满意教育是我们的初心,但各种原因,优秀教师?y聘,在职教师心思外流一直困扰着茂名大教育。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通过政府引导培养人才势在必行。
回顾茂名市青年名师、青年名医培养的项目立项和实施,确实深感茂名市委、市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高瞻远瞩,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培养的探索上先走一步,抢占先机。
,克难攻坚
2015年起,茂名市组织部、茂名市教育局根据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强师工程的有关文件,开始实施茂名市青年名师培养计划,每两年培养一批师德师风过硬、专业素养好、有教育情怀、留得住、用得上教学水平高的青年教师。刚成立的茂名市教师继续教中心迎难而上,承担这项攻坚任务,探索一条助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道路。
提升培训质量,助力教师成长,搭建教师向专家型卓越型名师名家发展平台是茂名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工作的核心。为了实现政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教学水平高”名师目标,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我们中心坚持以创新培训来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把设定目标和动态调整结合,通过精心策划,多方合作,用心培养,多轮驱动,较好地完成了青年名师培养对象的培养任务。

,教师成长快,效果显著
(一)创新培训理念,增强课程设计功效
对教师的培训,我们中心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为了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实现质量新突破,我们把“做更好培训,树更优品牌”的培训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培训工作人员的实际行动中去,并将做“更好的培训”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在培训课程设置中,我们做到以下三方面:
,培养设计动态化
在设计培养方案中,我们考虑培养目标、培养需求和培训课程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因素。首先,顶层设计目标是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教学水平高”名教师。其次,我们通过调研得知,学员的需求比较集中的观点是通过培养获得信心、专业、能力和职称评级、评先评优以及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等方面有追求,且零碎、分散的特点。最后,我们应把顶层目标与教师需求通过培训来达到最佳的实现,从而达到政府通过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目标。我们把解决教师的需求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实行培养目标不变,培养过程实行培训课程可调整的动态化设计。如在省内培训设计中,学员反映“微课程教学”比较陌生,我们专门聘请微课专家给学员做微课专题讲座。所以尽量做到学员需求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缺乏什么就培训什么,最大限度满足大多数参训者的学****需求,而且我们在设计中必须要有师德师风、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教科研能力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分享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设计新颖化
从提高培训教学的实效性出发,以教学方法的设计为抓手,在青年名师培养对象培训中,设计了省外培训、市内集中培训、省内培训、分散跟岗培训、校本研修、课题研究、送课下乡等多种培养活动,有专题讲座,有分组讨论,在每次的培训活动中要求每位学员都要总结、反思,促进其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从而有效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这些培训既有高校前瞻性的理念,又有结合实际的地方特色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