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七章:古代诗歌中的时空表现
诗人创造意境,离不开对于时间空间的把握和艺术设计。因为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中才能存在和动动。中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们在创作中积累了时空设计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他们或将时空分设对映,或将他们交糅错综,或使它们互相转换,或构筑主观感情色彩极浓郁的心理时空,从而创造出思想深、层次多,容量大、境界阔远的佳作。
时间和空间是任何文学作品都无法避开的永恒主题。由于时间、空间与人生紧密相联,所以,中国古人很少单独地、抽象地去说时空,他们笔下的时空,往往都是对人生的一种衬托。他们重点是在讲人生,人在天地之间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是他们最关心的。诸如天地之广远、时间之无穷、人生之渺小、生命之短暂,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话题。
一、时间表现
时间表现在中国文人当中,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和浓厚的积淀。一般文人习惯于由己观物,物我反照,在外物中感知生命的流逝,最后把生命和外物打通。这是它的一个基本方式。就其所用的意象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1、流水
流水是表现时间的最佳对象物。《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流水日夜不息,一去不返,正如时间的倏忽飘逝,一往不复;
第二,流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或细流涓涓,或奔腾汹涌,终至归入大海,正如人的生命行程,在经历了种种悲欢磨难之后,最后都要归于消亡。
东汉的孔融《论盛孝章书》中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孔融进一步把流水和人生紧密地联系起来。
自从孔子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以流水喻时间几乎成了中国文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而它最后的旨归,无不落实到人生和生命。
阮籍《咏怀》其三十二: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李白《古风》: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
李白《将近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落花
落花意象,最易于令人联想到青春的消逝、生命的殒落。初唐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又作《白头吟》)是写花的名作: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就全诗来看,作者全力表现的是人对外物的关照以及由物反观自我而形成的一种人生感悟,其中渗透了极强烈的时间意识。从洛阳城东桃李花的飘落,联系到洛阳女子美好容颜的不能久持,又由洛阳女子“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深长叹息,联想到松柏为薪、桑田成海这样一种古今变化,联想到从红颜子到白头翁这样一种人生改易,不禁悲从中来。落花,在这里既代表着美的殒落,又是引发人生悲慨的触媒,而从根本上说,落花就是时间的象征。整首诗以流美的笔触,明丽的诗境,表现青春少年的一种感伤,感伤中又暗寓着一种哲理。
3、悲秋
与落花相似,秋风、秋草,秋叶等与”秋“相关联的意象也常被用来表现时间的运行,以及人们对生命衰变的悲感。
中国古代有着很久远的悲秋传统,中国文人有着极为深厚的悲秋意识。
四季的自然物与人的生命有着一种异质同构性,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就好比四季,二者的外在形态有相似性,但人生是一次性的,是不可重复的。当人们在观照外物时发现了自身生命这种不可重复的事实之后,必然会产生一种悲哀,而这种悲哀在对秋的观照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最早是宋玉开了先河。《九辨》开篇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