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醉翁亭记》
一、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 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
阳修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就是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所作。
二、中心思想
通过对滁州复杂多变的优美山水和有关情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 随遇而安 、与民同乐 的旷达情怀 。
三、结构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 环滁皆山也 ”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钩出 (全景)。
“ 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局部)
层层递进
“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局部) 托出主景
引人入胜
“ ……酿泉也 ”(局部 )
“……醉翁亭也 ”(局部)
“水声潺潺 ” 泉水 都形神兼备
“峰回路转 ” 山路
“有亭翼然 ” 美亭 似身临其景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全文的 核心命意
在乎山水之间也 ” 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醉”和“ 乐 ”是 表象 和实质 的关系,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
化在宴饮之中。
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
① 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 (A 层)
“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一写早,一写晚,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在写景中,又蕴含着事
理的逻辑关系——因“ 日出 ”,故“ 林霏开 ”;因“ 云归 ”,故“ 岩穴暝 ”。这样,在静态的描写中又体现
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
②写四时景物的不同。 (B 层)
“ 野芳发而幽香 ,” 春
“ 佳木秀而繁阴 ” 夏 善抓景物的 典型特征
“ 风霜高洁 ” 秋 用 精练语言 进行刻画
“ 水落而石出者 ” 冬
“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总结陈述,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
总归为“ 乐亦无穷 ”,余韵不绝。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负者 ”
滁人 “行者 ” 前呼后拥 这游乐场景在 就更多了一层
之游 “伛偻 ” 往来不绝 在太守的眼里 政治清明 的意味
“提携 ” 十分热闹
鱼(“溪深而鱼肥 ”) 就地取材,不用外求
酒(“酿泉为酒 ”)
肉(“山肴 ”)
菜(“野蔌 ”) 夸耀滁地的 富足 ,表明野餐的 简朴
宴饮 虽无王公贵族府第那样高雅,无管弦(音乐)来助兴,
之乐
却有 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 “起作而喧哗”的 野趣 ,也是朱门高第的宴饮得不到的
欢乐。
简笔勾勒出“醉翁”的 自画像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醉在其中,是因为 乐 在其中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 (这一段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的 主旨 。)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 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情景。 (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
① 禽鸟之 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 游人的到来, 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 所以当人去山空后,
它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
乐
② 游人之 乐:游人之乐怎样,前文已有描述,故此处略而不谈,只说“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显然,这种“ 乐”已综合了自然和人事两种 “情趣”,有“自
觉”的成分,但还缺少理性的认识。
③ 太守之 乐 :太守之乐的 境界最高 ,他既知“ 禽鸟之乐”,又乐“ 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