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盐城市生态河湖行动计划年.doc

格式:doc   大小:49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盐城市生态河湖行动计划年.doc

上传人:653072647 2018/11/4 文件大小: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盐城市生态河湖行动计划年.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盐城市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河湖是水资源的载体,生态河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盐城地处淮河流域下游,河湖众多,水网密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河湖水域侵占、环境杂乱、水质污染、生态退化、功能衰减等问题日益凸显。实施生态河湖行动,对于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推动盐城经济转型、建设美丽盐城,全面推行河长制、解决盐城复杂水问题,具有迫切需求和重大意义。为贯彻落实《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加强全市生态河湖建设,制定此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紧紧围绕“两聚一高”新实践和“1+3”功能区发展战略,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改革创新,推进生态立市,通过实施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行动,全面落实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努力打造
“洁净流动之水、美丽生态之水、文化智慧之水”,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强富美高”新盐城提供有力支撑和基础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立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生态立市战略,正确处理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注重河湖生态修复与休养生息,维护改善河湖生态功能,发挥综合效益。
二是坚持河长主导。充分依托河长制组织体系,将生态河湖行动纳入河长工作重要内容,明确部门职责,落实分级责任,细化目标考核,引导全民参与,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坚持因河施策。针对不同流域、区域河湖特点,统筹城镇与乡村、陆域与水域,统筹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推进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河湖分级管理、管养分离、精准管理制度,创新流域综合管理、资源权属管理、投融资多元化机制,提升河湖管理保护水平。
(三)主要目标
通过全面推进生态河湖行动,到2020年全面清理河湖乱占乱建、乱垦乱种、乱排乱倒,恢复水域面积不少于5平方公里,城市水域面积率不下降;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
2015年下降28%、23%,;重点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2%以上;%,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流域防洪达到50-100年一遇标准,区域防洪达到20年、排涝达到5-10年一遇标准,城市防洪及排水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农村治涝达到5-10年一遇标准;主要河湖生态评价优良率达到70%。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到2030年左右,全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质全面达标,V类水体全面消除,河湖生态全面修复,防洪除涝全面达标,供水安全全面保障,精准管护全面覆盖,实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永续利用、水环境整洁优美、水生态系统健康、水文化传承弘扬”的目标,展现“河海安澜、江淮并济,碧水畅流、水韵盐阜,人水和谐、景美文昌”的愿景,努力把盐城建成美丽中国的“东方湿地之都”。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水安全保障。基本建成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效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洪水和最严重干旱,保障防洪与供水安全,维护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1. 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一是持续推进流域治理。启动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进一步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提高防御淮河流域洪水达到300年一遇标准,并兼顾改善渠北地区排涝条件;继续实施黄河故道治理工程,提高干河行洪能力和区域排涝标准;继续实施海堤建设工程,挡潮标准达到
50年一遇加10级风浪爬高标准;实施部分挡潮闸下移工程,利用海堤达标建设契机,推进实施新洋港闸、四卯酉闸下移工程,疏浚新、老闸之间港道,开展黄沙港闸拆建前期工作,保证沿海挡潮闸安全运行,改善区域的引排条件。二是强力推进区域治理。加快构建格局合理、功能完备、标准较高的区域骨干及中小河流河网,继续实施江河支流治理―新洋港城区段整治工程,积极推进里下河洼地治理―黄沙港整治工程,继续完善射阳河整治工程,启动实施斗龙港整治工程;组织开展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有效提高全市域排涝标准。至2020年,全市里下河腹部地区排涝达到5-10年一遇标准,其它地区排涝基本达到10年一遇标准。三是着力加强城市防洪。构建“外围防洪系统、河湖蓄泄系统、排水管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