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毕淑敏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但丁)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目标
“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提升精神境界。
。
预习提示
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1980年转业回北京。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
一、走进作者
二、关注字词 扫清障碍
预习提示
(一)生字注音
宽宥(yòu) 游弋(yì) 麾(huī)下广袤(mào) 赘(zhuì)余附着(fù zhuó) 自惭形秽(huì) 灼晃(zhuó huǎng) 憎恶(zēng wù ) 俯拾即(jí)是驰骋(chěng)
(二)词语解释
:“惭”,惭愧;“形秽”,容貌丑,形象不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杂乱众多。
: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李树代替桃树僵死。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后多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教学过程
一、配乐导入
人们经常说“安居乐业”,各级政府很重视“安居工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家”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身体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宽阔。可是人们是不是也该想到“心灵活动”的疆域,也需要宽阔,也需要达标呢?精神生活是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人所必不可少的,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也需要空间。我们每个人都应在生活中开辟一个精神空间,来贮存自己在现实中或劳累的,或疲倦的,或受伤的心灵。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看看我们应需要怎样的精神生活,又将怎样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齐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小组合作,归纳展示)
明确思路: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不同方式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合作,归纳展示)
?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