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有关于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23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有关于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docx

上传人:kang19821012 2018/11/5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有关于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有关于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新阶段新形势下,扶贫工作是贫困地区的首要政治责任、主要经济工作和重要社会管理内容。围绕提升扶贫工作科学化水平,开创扶贫攻坚新局面的目标,xxxx年以来,xxxx县在运用“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基础上,创新尝试“一县一式”,全面推行“划分五类扶贫对象、对应实施五大工程、配套建立五项机制”的“xxxx”扶贫工作方式,通过思路变新,推动机制创新,实现方法出新。
一、做法
xxxx县,地处秦xxxx区腹地,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5万,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革命老区县和秦xxxx区集中连片开发覆盖县。“xxxx”期间,虽解决了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但依据新扶贫标准,XX年全县尚有贫困人口万人。XX年,县委、县政府在总结前一轮扶贫工作和制定新一轮扶贫规划时,经过全面深入调查研究,针对贫困人群的差异性、致贫原因的多重性和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从理清思路、科学谋划入手,把准扶贫脉博,确立了“分类扶持,片区开发,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原则和“一县一式、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思路。围绕“十二五”全县减少贫困人口万人,移民搬迁1万户,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以上,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免费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的目标,决定瞄准“五种类型”,实施“五大工程”,建立“五项机制”,以推行“xxxx”扶贫方式来全面提高扶贫工作的能力和实效。
(一)科学划分五类对象提高扶贫工作针对性
区别情况、分类施策的扶贫工作的重要原则和基本规律。通过带着分类意图的深入调查摸底,在全面掌握各类致贫不同原因和生存状态差异的前提下,把贫困人口分成了五种类型。
移民搬迁类,属分散居住高寒偏远山区需要搬迁的。现有万户万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濒繁,贫困程度深,倒致脱贫难度大,因灾返贫多,唯有搬迁才能拔掉穷根。
综合扶持类,属于农业基础较好,生存条件尚可,人口相对集中,但基础设施薄弱,主导产业不强,农民收入低而不稳,公共服务不到位,脱贫返贫波动无常,这部分有万户万人,处在5个镇的9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域。
救助保障类,是因生理缺陷形成的痴、呆、哑、傻和无依无靠的五保、低保等特殊群体。大多生存能力弱,主要依赖救助保障,一部分虽享受社会保障但标准低仍摆脱不了贫困,另一部分游离于保障范围之外。目前,全县需要实行集中扶助和供养的特困对象有万户万人。
教育扶贫类,专指没有受教育或文化程度很低,智能和技能“双低”群体。据抽样调查,xxxx年全县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66302万人人,小学文化程度的60718万人,文盲3841人,三者合计占全县常住人口的%。
医疗扶贫类,主要源于因贫致贫或因病返贫群体。全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虽已覆盖90%以上,但由于受居住条件、身体状况、经济基础、贫困程度等因素制约,一部分群众看病不方便、看不起病、看不好病的问题仍很突出,有万户2万人需要从医疗保障入手减轻医疗负担和提高劳动能力。
(二)着力实施五大工程增强扶贫工作实效性
掌握了贫困类型,清楚了不同需求,着眼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的实施“五大工程”之决策油然而生。
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该县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的大好机遇,采取避灾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结合共推,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规划引领、产业支撑,有业安置、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出台优惠政策,综合分类施策,抓点示范带动,创新解决难题,将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偏远山区、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它自然灾害影响严重,无发展潜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搬迁进城、入镇、进社区、进园区,从根本上解决其生存和发展问题。
实施造血扶贫工程。按照“县域统筹、连片开发、项目到村、扶贫到户”的思路,遵循“瞄准对象、分类扶持、整合资源、综合施策”的原则,重点对因基础设施、经济基础等原因,导致发展单一、缺乏后劲、处于温饱线上波动的贫困人口和5个镇14个连片特困区域,采取政府帮扶、整合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主导产业等措施,不断增强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造血功能,实现区域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目标。
实施输血扶贫工程。贯彻“集中供养、开展救助,严格标准、落实政策”的原则,紧扣保障特困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实现吃饱、穿暖、有房住的基本目标,一方面用好国家保障政策和政府救助资源,另一方面创新农村“三留守”管护机制,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资源作用,将低保户、五保户、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及其他需要政府救助的弱势群体及时纳入保障帮扶范围,分别实施集中供养、政府救助和社会帮扶,切实缩小贫困人口圈内差距,确保社会特困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