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docx

上传人:在水一方 2018/11/7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且丰收”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关键词]课堂高效性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卖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潜在危险”。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如何可以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充满活力,并且让学生真的有所感悟和收获,而非停留在明白书本上的文字道理,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结合日常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且丰收”。
一、创设合理情境,“吊起”学生的胃口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在学生的眼中,与语文、数学、英语的区别就在于,是“副课”,不需要考试和作业,而《品德与社会》更是在高年级才开设的,那么许多高年级孩子看来,这一门课不用认真听,甚至会利用课上时间,偷偷地完成“主课”的作业。那么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怎么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我认为合理的情境,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在新授《我更了解自己了》的时候,我事先跟语文老师做了配合,语文老师利用小练笔的机会,布置了《自我介绍》的小作文,并请语文老师挑选出优秀的片段,和描写不够清晰的片段,然
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猜猜我是谁”,将片段投影到黑板上,由学生朗读后根据文字猜作者。这么做,是利用学生喜欢猜谜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自己写的文字,猜身边熟悉的同学,可以很快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如果同学根据文字很快可以猜出作者,那么说明作者对自己的认识是到位的,同时可以使参与活动的同学和作者都得到鼓励,增强自信心;反之,则说明作者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清晰,借此引起学生反思:“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同时引导作者修改自己的小练笔,再次投影展示,检验自己的自我认识能否得到同学的认可。这样的课堂活动,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每一位同学都能有机会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课堂存在感”。
二、扮演不同角色,引发学生思考
春节晚会的节目中,最受观众欢迎的是小品类节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并从中有所感悟。而《品德与社会》这么课程的知识目标,就是使学生明白许多道理。道理从何而来?当然从生活中来,那学生怎么主动去感悟这些枯燥乏味的“大道理”,而不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