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汇率理论总结
传统汇率决定理论
购买力平价说<br价说——金本位制度
利率平价说
汇兑心理说
国际收支说
现代汇率决定理论
货币分析法
弹性价格模型
资产组合分析法
(资产市场说)
黏性价格模型
货币替代模型
汇率理论最新发展思路
宏观均衡分析方法
外汇市场微观结构方法
一、传统理论
(一)铸币平价说--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1816-1936)
1、、金本位制:(1)广义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2)狭义指金币本位制,也称金铸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的特点:(1)黄金是世界货币(根本保证)
(2)各国货币的含金量决定着彼此间的兑换比率
(3)汇率波动幅度小,以黄金输送点为限
(4)“物价-铸币流动机制”
(5)资本的流向与黄金的流向正好相反
金本位制的局限性:(1)依赖于严格的条件
(2)世界黄金产量、占有结构的限制
(3)有赖于价格体系的稳定
(4)需要黄金的自由兑换
2、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铸币平价
(1) 1752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在《论贸易平衡》中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2)铸币平价:是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两国货币含金量之比:s = G*/G
s为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直接标价法);G为本国货币的含金量;
G*为外国货币的含金量
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货币价值是以铸币的含金量表示的,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有一个基准,即铸币平价。
(3)黄金输送点:金币本位制度下,外汇汇率涨落引起黄金输出入价±运费
上限:黄金输出点铸币平价加运送黄金费用
下限:黄金输入点铸币平价减运送黄金费用(直接标价法)
(4)结论:
<1>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铸币平价是两国货币之间法定的兑换比率,但不是市场上的真实汇率。市场汇率随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
<2>汇率波动的界线是黄金输送点,最高不超过黄金输出点,最低不低于黄金输入点。汇率的变动幅度是相当有限的,汇率是比较稳定的。
(5)局限性:<1>各国必须遵守金本位制的游戏规则。
<2>理论建立在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
<3>无法解释纸币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
3、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黄金平价
(1)这两种货币制度是不完全的金本位制
共同特点:<1>没有金币流通;
<2>流通中的银行券、纸币可以按照其法定含金量与黄金直接或间接兑换;
<3>黄金输出入受到极大的限制。
(2)汇率决定的基础:黄金平价:—两种货币的法定含金量之比
(二)国际借贷说
1、国际借贷说,又称国际收支差额理论。是由英国学者乔治·葛逊(eGoschen)于1861年提出的。
2、基本观点:国际借贷的差额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基础,该差额是由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差额决定的。
根据国际借贷的流动性,戈森将国际借贷分为固定与流动两种,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指借贷关系已经形成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在他看来只有后者,即已经到期需要即刻清偿的借贷关系,才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因素。固定部分有时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汇率表现。
3、评价:局限性:(1)没有回答汇率决定基础这一本质问题。
(2)难以解释长期汇率变动的原因。
(3)比较适用于外汇市场发达的国家。
意义:说明了国际收支失衡是导致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
(三)购买力平价说
1、地位:汇率理论的核心
2、代表人物:古斯塔夫·卡塞尔(瑞典学者,于1922年进行系统阐述)
3、基本思想: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各国货币单位在国内的购买力大小及其升降的比较决定了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及其兑换率的变动。
4、理论基础:一价定律、货币数量论
5、一价定律: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商品套利自由的情况下,不同国家或地区间进行商品活动时,将使国际间以相同货币表示同质贸易商品的价格一致。
(1)提出:弗里德曼
(2)前提条件:商品同质、商品价格不存在粘性
(3) 一价定律: pid= epif
e为直接标价下的汇率,pid为本国商品的价格,pif为外国商品的价格
(4)一价定律不成立的原因: <1>交易成本的影响。
<2>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影响。
<3>非贸易商品的影响。
6、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
(1)一价定律:pd= epf
e为直接标价下的汇率,pd为本国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