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事业单位申论热点—怎么看鲁迅文章淡出中学教材86095.doc

格式:doc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事业单位申论热点—怎么看鲁迅文章淡出中学教材86095.doc

上传人:szh187166 2015/9/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事业单位申论热点—怎么看鲁迅文章淡出中学教材86095.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在最新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风筝》没了,近年教材中鲁迅文章一减再减。赞同“去鲁”者表示,鲁的文章对中学生太深刻;反对者则称,鲁迅作品是经典,代表“民族魂”;更有网友怀念曾学过的鲁迅文章。你怎么看?从小学到初中,大家对鲁迅的文章绝对不陌生。鲁迅的作品常常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因此他也成为了中小学生最早认知的作家之一。不论是讲述童年故事的《闰土》、还是具有讽刺意义的《阿Q正传》、《孔乙己》到怀念故人的《记念刘和珍君》,这些选入中小学课本中的作品都极具文学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今天,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就来关注初一语文教材改革,鲁迅文章《风筝》被删引起的热议。
【新闻链接】
开学了,郑州市中小学生逐步进入正常的学****轨道。不过,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们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篇课文中,9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其中,最引发关注的是删掉了鲁迅的《风筝》。对此,专家称,鲁迅文章过于深刻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9月4日《河南商报》)
【新闻评论】
又一次,网友在热议着鲁迅文章的“退出”,热议在表达着温情与敬意。关于“撤退”,围观者其实是在担心“鲁迅”从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中心逐渐淡出,这也因此成为无法被容忍的文化行为。在此种几乎一触即发的情感反射背后,隐藏的是固化的认知。观察者在为鲁迅争得课本中“应有”的分量与位置,也是希望现实的批判精神代际相传。
不难被辨析的常识在于:删除一篇鲁迅的散文,就代表着“民族魂”远离了中小学的课堂吗?鲁迅先生的现实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杂文和小说之中,并且,有新闻报道也表示,尽管人教版的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材中鲁迅自己的文章减少一篇,但又增加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所占分量”其实并无多少区别,鲁迅先生依旧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顾名思义,教科书就是系统性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它也因此而兹事体大。但无论如何,其修订都不能偏离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鲁迅先生的作品自然非“陈旧之作”,但让更多的现代性文章进入中小学的教科书中,这会是一种必然的修订趋势,也必然会对之前大量存在的鲁迅作品造成冲击。如此之下,一篇鲁迅散文的退出并不值得莫名惊诧。
较之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留存,我们不妨拥有一种被拓宽的视野。事实上,当其作品“撤退”每每引发争议,这已是看得见的昭示,所谓鲁迅,其实早已深刻融化于社会的文化传统中,他并不会因教科书事件而稍稍
“消失”。有网友曾经在类似的“退出”新闻后留言:鲁迅会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退出”?我们无法回答此种虚拟的发问,但先生定会反对用单一的情感化来批判现实。
【新闻热议】
赵瑜:初中的孩子,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重在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伤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们能感知的。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评价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让孩子过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初中生的阅读,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多在知识、孩子气等浅表层面,一定年龄进行一定的阅读。别让孩子过早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要让他们逐渐积累自己的见识,渐次靠近思考边缘。他们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