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书信是如何承载.docx

格式:docx   大小:35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书信是如何承载.docx

上传人:aisheng191 2018/11/7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书信是如何承载.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尺牍传情 —— 能丢掉的温柔,您千万不要错过!
互联网给书信文化带来了洪水般的冲击,电子邮件,整体上复制
了传统书信的格式。但现在人们连电子邮件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
是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渠道,表达方式也越来越言简意赅。
然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传统书信往来最为频繁的时代。 一张
邮票八分钱或两毛钱,每年邮政局收发的邮件数量极为惊人。在不断
被公布出来的当年文化名人的通信中, 可以看到他们书信字里行间所
蕴藏的深厚情感。比如黄永玉致曹禺的信中就有这样的段落: “你知
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
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 ”这样的句子,简直比情书还
热烈。这些话,当面没法表达,但在书信中却可以真情流露。读到这
样的信,没法不被写信者打动。 有些人的书信写得很短, 比如冰心的,
常常只是寥寥数句。但即便如此,行文格式上也是固守传统的,不会
因内容短而失去情义。

书信文化还会卷土重来吗?这其实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一切
有关信息传输的载体,都在逐渐全面数字化。怀念过去书信形式,最
好的做法是重拾情怀 —— 经常提笔写字与阅读, 拒绝被当下互联网时
代轻快、浮躁的交流形式所侵袭。朗读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
起自己的思想,见字如面,即使相隔遥远,看到笔迹会不会觉得距离
更近一些了呢?
在文学史上,有很多美妙的语句描述尺牍书信,如《古诗十九首》
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上言加
餐食,下言长相忆。 ”南朝乐府民歌里: “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 ”,
唐代杜牧的 “凭君莫射南来雁, 恐有家书寄远人 ”,等等。 历代的文学
大家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庾信、陶弘景、
王维、韩愈、苏轼、黄庭坚、王安石、曾巩、徐渭、袁宏道、袁枚以
至于清末的曾国藩等历代先贤,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他们所作的***
名作,在彼时大多就是尺牍书信。《报任安书》《遗大夫种书》《与
子俨等疏》《曾文正公家书》 等尺牍书信名篇,举不胜举。
而在书法史上,最著名的如王羲之《姨母帖》《奉橘帖》《快雪
时晴帖》《平安帖》,王献之《鸭头丸帖》《廿九日帖》《中秋帖》
等***书法杰作原本皆是尺牍书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文
徵明、董其昌等历代书法大家的日常尺牍书信也后世书法史上享誉甚
高的经典作品。
不仅如此,作为传统社会中日常最为重要的应用文体,历代基础
教育中也特别重视关于尺牍书信写作的教育,在此门功课中,举凡格
式、称谓、措辞等皆有一套成熟的范式可以学****直到民国时期,尺
牍类的文集和教材还很盛行;
到了近代,民国很多才子佳人从相识到相恋,从相恋到相濡以
沫,从相濡以沫到相忘于江湖,都能从他们之间的尺牍书信中找到些
许痕迹,鲁迅与许广平的往来书信被鲁迅谓之《两地书》,徐志摩与
陆小曼的日记被梁实秋编为 《爱眉小札》 ,所谓鸿雁传书、 尺牍传情,
应如是也;
亦可以说,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诸多信息是依靠尺
牍书信这种文体形式流传后世的。
书信或将消亡,文化从未老去
—专家谈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新焕发书信的魅力
《见字如面》唤起了中国人对笔墨信札的文化记忆。关于书信, 《见字如面》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