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重庆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朝天门—大学城)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格式:doc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重庆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朝天门—大学城)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追风少年 2013/6/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重庆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朝天门—大学城)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结构工程
地下结构
设计依据
设计依据文件
⑴《重庆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轨道交通总公司 )
⑵《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市勘测院,2004年2月)
⑶《地铁一号线人防干道测量技术总结》(重庆市勘测院,2006年3月)
设计依据规范
⑴《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⑵《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
⑶《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⑷《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⑸《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⑹《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⑺《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0/5001-1997)
⑻《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
⑼《铁路工程喷锚构筑技术规范》(GB50086-2001);
⑽《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87);
⑾《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225-95)
⑿《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⒁《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⒂《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⒃《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规范》(GB50086-2001)
⒄《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0330-2002)
⒅《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主要设计原则
⑴结构设计应,满足城市规划、行车运营、环境保护、抗震、防护、防水、防火、防腐蚀及施工等对结构的要求,同时做到结构安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⑵结构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耐久性。应按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进行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应进行裂缝宽度验算。
⑶结构的净空尺寸应满足地下铁道建筑限界及各种设备使用功能的要求、施工工艺的要求,并考虑施工误差、结构变形和位移等因素给出必要的富裕量。
⑷结构设计应减少施工中和建成后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应考虑城市规划要求(包括未来地铁线的实施)对地铁结构的作用。
⑸换乘车站分期修建时,近期车站设计应统筹考虑两站施工方法协调、结构连接、预留接口及措施等,尽量作到远期施工简便、综合工程投资节省,将远期车站的施工风险和对既有地铁正常运营影响减到最小。
⑹选择车站施工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并尽量减小施工期间对地面交通、房屋拆迁、管线改移的不利影响。
⑺结构设计应根据施工方法、结构或构件类型、使用环境条件及荷载特性等,选用与其特点相适应的结构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结合工程监测进行信息化设计。
⑻结构设计时应根据沿线不同建(构)筑物(含地下管线)的变形允许数值和基坑安全等级,确定基坑的变形控制等级及最大允许变形量,提出安全、经济、技术合理的基坑支护措施,严格控制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等变形,预防地面变形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的危害。
⑼结构计算模式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与边界条件、反映结构与地层的相互作用关系,应考虑将支护结构作为永久结构的一部分。
⑽应根据现行《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采取防止杂散电流腐蚀的措施。钢结构及钢连接件应进行防锈处理。
⑾地下结构设计中应包括对环境保护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重要建筑物、城市交通干道及地下管线、地下水流网)的影响。
设计标准
⑴车站主要结构构件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
⑵车站结构主要构件的安全等级为一级。
⑶地下结构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类,隧道结构按6度地震烈度进行抗震验算,按7度地震烈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抗震等级为三级。
⑷地下结构须具有战时防护功能及平战转换功能。在规定的设防部位,结构设计按6级人防的抗力标准进行验算,并设置相应的防护设施。
⑸地下结构设计按最不利情况进行抗浮稳定验算。在不考虑侧壁摩阻力时,抗浮安全系数Kf≥;当考虑侧壁摩阻力时,抗浮安全系数Kf≥。
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应根据结构类型、使用要求、所处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结构设计时,按荷载的短期效应组合并考虑长期效应组合影响的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结构背水面≤;结构迎水面≤。
地质条件与隧道埋深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述
重庆地区80%以上的地貌形态为构造剥蚀丘陵区(84%),其它少数地区为河谷侵蚀、堆积阶地区(占1%)和构造剥蚀、溶蚀低山区(占15%),地形、地势变化频繁,地面坡度大。
轨道交通一号线沿线基岩大片出露,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小,覆盖少,一般在3~10m左右。沿线的岩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