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 1 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一、孔孟之道
(一)孔子思想
:
A 政治领域变革: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列国
进行富国强兵的内政改革,同时国家逐步由分裂走向统一,向中央集权制转化。
B 经济领域变革: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新水
平;井田制崩溃,土地被大量开垦、转让买卖和争夺;各国奖励耕战争策促进自耕
农和新型地主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社会出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
面。
C 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灿烂活跃
:复礼、仁、义
( 1)恢复礼制(复礼) :
A 内涵: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以 “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
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 ,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
B 目的: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的时弊,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孔子认为春秋社会动荡的根源 —— 人们不守本分、出于私欲而争权夺利
解决办法:正名,即根据宗法制度的原则,辨正礼制等级的名称、名分,使人
人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责任、义务,严守等级秩序;做到父慈子孝、君仁臣忠。
( 2)提出 “仁”的概念
“
A 仁的地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复礼 ”的关键, “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B 仁的内涵: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等。
“仁者,爱人 ”的内涵:爱人尤其要爱自己的亲人,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孝
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
C 仁的目的: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直接目标:恢复礼制,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
;
信的状态。即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
D 仁与周礼的关系: 1)复礼的关键在 “为仁 ” 2)仁是对周礼的继承与发展。它
将伦理道德纳入礼的内涵。把周礼主张的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为人们内
在的道德意识和自觉要求。
( 3)义:孔子把 “义”作为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
A 义的内涵: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 “礼 ”的规范和 “仁 ”的精神,就是 “义”
B 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 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
协调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
的时弊。
孔子的政治思想: 德治、礼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节“用而
“ “
爱人,使民以时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苛政猛于虎也 ”。
“礼”在先秦时期的演变趋势
祭神(祭祖先)的习俗仪式 —— 共同遵守的规范 —— 周公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
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 将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 把尊礼看作 “德治 ”的重要内容。
此时的“礼”是一种规范,礼制下的规范表现为等级秩序,礼的本质、特征就是等
级,即 “贵贱有序 ”、上下有别。
孔子对礼的发展:
“
礼
A. 孔子发展周公的 “礼治 ”思想,提出 “仁”的概念,倡导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
为 “ ”输入新生命。
B 倡导仁礼目的:孔子倡导仁、礼,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
来规范社会秩序、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