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11,943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drp539606 2018/11/8 文件大小:11.6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二节,主要了解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发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细菌和真菌来保存食品等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重要作用,对于人和动植物也是既有危害又有益处。但是,对于正确认识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价值,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同学们了解的还不是很多,本节重点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方面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增强感性认识以及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能力目标:
1、通过做发酵实验和制作馒头、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3、通过学习和应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难点】
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教法设计】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设计】
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一组准备:白糖、干酵母、饮料瓶、小气球、泡菜、酸奶、面包、酒、醋、酱油、面酱、豆腐乳及收集有关食品制作的资料、制作馒头和酸奶。
二组准备:几种食品包装袋或者包装的食品及收集有关食品保存的资料。
三组准备:收集各种抗生素的说明书及其有关的疾病防治的资料。
四组准备:收集利用细菌进行环保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试管2个、试管架、1根玻璃导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展示食品腐败和人类患病的图片。
教师设疑:
1、这现象是由什么引起的?
2、细菌、真菌对人类有没有可以利用的价值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师:我们可以避害用利让细菌真菌为人类造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
1、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
2、学生能够举出食品、药品等方面对人类有益的例子。
通过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通过对简单问题的思考,交流,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过渡:我们可以利用细菌真菌在哪些方面为人类造福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可以利用细菌和真菌来制作各种食品。
设疑:
为什么我们可以利用细菌、真菌制作食品呢?
哪些食品是利用细菌真菌制作的呢?
课前第一组的同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请他们交流收集的资料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总结出细菌、真菌需要水、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生长条件
在生生的问答中点拨发酵现象:菌种是酵母菌,糖是它生活需要的有机物,酵母菌在有水和适宜温度条件下把葡萄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教师设疑:酵母菌发酵除了产生二氧化碳外,还有没有其他物质产生呢?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闻气味
第一小组交流调查结果
1、调查内容: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
2:调查对象:家家悦超市、家中
3、调查方法:网上查阅资料,向家长请教,实地调查
4、调查内容展示:
(一)追根求源:(发酵原理)
甲生表演小魔术:(发酵现象)
向温水中加糖,加酵母菌,在瓶口上套上气球,就可以把气球鼓起来。(展示课前做的鼓起来的气球)你看到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
质疑:
(1)为什么加水,可以是冷水吗?
(2)为什么加糖?
(3)气球中的气体是什么?
(4)酵母菌有什么作用?
学生猜测气球中的气体是什么。
小魔术师进行下一个魔术表演,石灰水变浑浊。并设疑: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闻气味,得出有酒精产生
由学生以小魔术的形式来做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好奇心,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生之间问答总结出发酵需要适宜的生长条件
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层层深入,由浅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