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国家安全视阈下的民族认同.doc

格式:doc   大小:4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家安全视阈下的民族认同.doc

上传人:170486494 2018/11/8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家安全视阈下的民族认同.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家安全视阈下的民族认同[ 来源:《人民论坛》 | 发布日期:2014-06-07 | 浏览(218)人次 | 投稿 | 收藏 ]徐则平【摘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重合,能有效构建国家安全环境,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重视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和民族和谐的角度实现民族认同,要把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民族与国家共建和谐的根本目的,也是国家与民族获得安全的重要保障。【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安全国家认同族群、民族与认同辩析民族认同的概念源于“族群”、“民族”与“认同”。族群(ethnicgroup)通常以共同的历史、语言与文化界定。民族(nation)通常以主权国家和公民身份界定,族群构成民族的一个文化单元,而民族是一个或多个族群的政治上的联合。“认同”(identity)有“认识同化”之意,与“自我(self)”紧密相联。认同问题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哲学与逻辑问题,后来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受到关注。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首先将认同问题带入心理学研究领域,认为认同是个体在对其他个体或群体的态度观念、价值标准过程中,经由模仿、内化,而使自己与他人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趋于一致的过程。社会学家则将认同纳入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同化过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认同”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逐渐成为民族学、人类学领域中的核心词汇之一。民族是一种群体分类。不同的人类群体归属产生了千姿百态的民族认同现实,促使专家学者在研究民族理论政策中不得不考虑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与心理学语境相比较,民族学、人类学的认同涵义由个体层面转向强调个体对某一群体、甚至群体对群体的认知,“认同”后天形成并在族群互动中得以发展。费孝通认为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的认同。如果没有与“他族”的接触并感觉到彼此间存在差异或者冲突,也就没有“我族”意识的产生。菲尼是美国心理学领域民族认同的重要研究者之一,她认为,民族认同包括对群体的承诺,对群体的归属感,对群体的积极评价,对群体感兴趣并且了解自己的群体和参加群体的社会活动。卡拉则侧重于从认知的角度来定义民族认同,他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这种群体水平上的认同一般包含四个基本要素: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意向和群体归属感。在众多民族认同的理论探讨和研究中,主要有如下四个流派:原生论、工具论、族界论和建构论。以戈尔茨为代表的原生论认为,民族问题是一种原生情感问题,是由一种原生纽带将一个人的个体与他的亲戚、邻居、朋友捆绑一起,使得他们说同一种语言、共享同一宗教信仰、遵循相同的生产生活****俗,而个体也由此对这个族群产生情感认同;工具论又被称为“场景论”,认为民族认同是随具体的政治、经济等场所环境的不同而变换,强调民族认同的情境性、不稳定性和族群成员的理性;族界论的提出者弗雷德里克·巴斯认为族群认同是族群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认同为了达到互动的目的,使用族群认同将自己与别人分类,他们就构成了一个族群。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必然会产生辨认其成员的标准和标志其族界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族界和族群是由族群认同生成和维持的;建构论又可称为想象论,由本尼迪克·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传播》一书中提出。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