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寂寞》课件.ppt.ppt

格式:ppt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寂寞》课件.ppt.ppt

上传人:lopytra 2015/9/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寂寞》课件.ppt.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寂寞
卞之琳
学****目标
一、分析意象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分析诗歌意境特点。
三、培养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四、体会衬托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难点、重点
一、意象特点的分析。
二、领会诗歌中“寂寞”的内涵。
卞之琳
(--),
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汉园三诗人
二十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三人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三人因此而得名。
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
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
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
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从诗歌流派整体分类上看,汉园三诗人属于中国现代派诗群。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人在风景中 ----------文/童道明
卞先生去世前好几年就不出家门了。热心的年轻人张晓强倒不时去看望看望他,回来还告诉我们一个他的发现:"卞先生喜欢吃炸马铃薯片。""为什么?""他喜欢听马铃薯片咬碎时发出的响声。"我听了一怔,心想:卞先生真寂寞。
写过冯至、李健吾后,还想说一说卞之琳。这三位都是人也好学问也好的老前辈,但"文革"前年轻人对他们的称呼是不一样的。我们不管当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的冯至叫冯所长,而是亲切地叫他冯至同志;李健吾是党外人士,我们尊敬地叫他李先生,或健吾先生;卞之琳呢,我们干脆叫他老卞,可是他是老前辈中最能和青年人打成一片的。
卞先生很规矩谦和,但也常常出人意外。他是莎士比亚专家,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却写了一部很有分量的研究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著作---《布莱希特印象记》;他是诗人,但六十年代初他投寄给《北京晚报》的却是杂文《漏室铭》。这篇分两天登完的文章,讲述他遭遇的居室漏雨之苦,行文诙谐,怨而不怒。《北京晚报》是当时北京唯一的一家晚报,发行量极大,卞先生一时间也因此在北京老百姓中间获得了知名度。一次到医院看病,医生见到病历上的名字,就问:"您就是写《漏室铭》的吧?"卞先生哭笑不得。
卞先生很方正、耿直,但说话爱绕弯子,有人因此觉得他说话啰嗦,但牛汉先生说:"卞先生即使啰嗦也啰嗦得可爱。"这是因为卞先生这个人可爱。
照我说,"绕弯子"是卞先生的一个独特的思维方式。他的文章,如上边提到的《布莱希特印象记》、《漏室铭》,都被他"绕弯子"绕出了深刻的精彩。我现在想,就是他的那首名篇《断章》,好像也是有卞之琳式的"绕弯子"痕迹。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有了"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一"绕",就默契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在桥上看风景的人,也就进入了风景之中,卞之琳于是给我们拓开了一个新的审美空间。从此我们再读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有了"人在风景中"的联想,因为"相看两不厌"的诗人与敬亭山,都成了我们的审美物件。
《断章》是卞之琳不朽的代表作。卞先生去世,有家报纸的标题是《写〈断章〉的人去世了》。
一、朗读这首诗
思考:诗歌的题目是“寂寞”,诗里有没有出现这两个字?“寂寞”是谁的寂寞?
卞之琳的诗歌继承了传统诗歌中含蓄的特点,即重视“未言之意”、“不尽之言于言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没有明确出现“寂寞”二字。是主人公的寂寞。
二、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诗歌细节。
? (1)他的家里都有哪些人? (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试描绘小孩子的一个生活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