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哲学论文--我.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哲学论文--我.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8/11/9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哲学论文--我.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在触及这篇文章的标题之时,一个简捷精炼的“我”字让人顿生熟悉之感,出于本能反应,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自己,联想到了自己的学****和生活,联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然而,这个“我”却绝不仅仅意味着简单的我,更不是单纯指我自己一个人,如果我把它理解为“我自己”的话,那么我可以写一篇与入党自传类似的自我介绍,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因此,我想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下我所认识的这个“我”。
我想从这个字的定义开始阐释,这是我们探究问题的本源。
在甲骨文里,“我”表示手持戈,本义指代兵器,与后来的释义大相径庭,相信大多数人都未曾听说过这种解释。而最为普遍的解释就是第一人称代词,即指代自己,无论是古代的谦辞还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普遍通用的口语,我们几乎都是将“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广泛地运用于任意一句话中。这个字作为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的“你”和第三人称的“他”、“她”、“它”合称为人称代词,这一点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划分得十分清楚,我们也都广为知晓。
我将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方面来分析。
提到“我”,很多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自己,单纯的“我”并不能说是唯心主义,人们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的体现。在马克思唯物主义原理中说道,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世上一切客观事物都不因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当我们看到这个“我”字的时候,这个“我”的客观存在经由感知转化为主观意识,而我们的意识又驱使我们联想到自己,这个过程正是我们学过的唯物主义。我们只有遵照客观事物产生发展的规律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才能获取成功,因而,我们不能将“我”理解为纯粹主观的意识形态和意想符号。
至于唯心主义,我还是从“我”这个字开始分析。在我们博大精深的汉语词汇中,有些词语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例如狂妄自大,自视清高,我行我素,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等等,这些词语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一个人过度地以自己为中心,从而忽视了身边客观存在的现实条件和环境。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这样的个体将主观意识置于所有的客观条件之上,也将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始终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原则去行事。不管他是否能够区分唯物和唯心,他的思想观念已经决定了他的唯心主义行为,而他的唯心主义必然驱使他去做一些违背客观原则的事,这样就必然导致不必要的挫折和失败。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普罗泰戈拉的学说思想应该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大家都很熟悉,而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却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他否认了事物的客观性,也一并否认了永恒不变的本原,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以每个人的主观立场为转移,他认为人的感知和感觉是不断变化的,每个人自己才是事物存在的唯一尺度。这很明显是一种悖论,因为他高扬个人主张至上,将自我摆在了第一位,虽然有利于打破神创论对人们的思想束缚,但这种唯心主义的思想学说也使人们将客观存在一并摒弃于个体之外。
我有必要引用一下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因为在他的某些观点中,我得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我们通常认为人格就是指一个人的根本性质和品行素质,但弗洛伊德
却巧妙地将人格划分为三个“我”,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首先,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就是人类生来的基本需求,是人格的最原始成分,包括饥、渴、性等等。在此,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