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doc

格式:doc   大小:886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doc

上传人:水中望月 2018/11/12 文件大小:88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建铁路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Ⅲ标段(电化局段)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

在开工前,技术主管组织现场技术人员认真学****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相关内容。审核施工图纸,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和有关技术要求,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质量保证措施,有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确定现场测量技术小组,对参加测量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确定沉降观测测量水准控制点位置、测量路线。检查测量仪器,熟悉仪器性能,进行明确分工,固定司镜、前视、后视人员。
3、技术要求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分为三级:基准点、工作点、沉降变形点。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在原有控制网的基础上对水准点进一步加密。
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坐标系统一。
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桩径上部4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⑴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
⑵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⑶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⑷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⑸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另外,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基准网进行复测,提出复测成果,复测周期不大于6个月。
⑹使用Trimble DiNi12电子及拓普康AT-G2光学水准仪,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带有两排分划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91)有关规定,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已经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标定。
⑺沉降观测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一般应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及日出前约半小时及其他不宜观测的天气情况下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的质量。
⑻测量精度要求
沉降变形
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观测
水平位移观测
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
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
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
三等
+
+
+
等级
相邻基准点点位中
误差
(mm)
每站高差中误差
(mm)
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
(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三等


√n
√n
按《客运专线铁路无渣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沉降观测施工程序:布置观测水准点→埋设沉降观测元件→按设计要求进行观测→整理观测资料进行工后沉降评估。

观测前准备
确定观测人员
布置观测水准点
埋设观测元件
沉降观测
整理观测数据
工后沉降评估


路基沉降观测元件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在填筑施工中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同时设备的埋设不能影响路基的填筑质量。作业队组织专门小组进行元件的埋设和保护工作,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对观测元件进行编号。

⑴Ⅰ型横断面于路基基底中心设置沉降板,Ⅱ型横断面于路基基底中心设置单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Ⅲ型横断面于基底设置沉降剖面管,以观测路堤填土过程中地基的沉降。
⑵Ⅲ型横断面在基床底层顶面的线路中心临时设置1个沉降板,监测预压期间路基顶部的沉降。
⑶Ⅰ、Ⅱ、Ⅲ型观测断面在路基中心、距左、。Ⅰ、Ⅱ型观测断面在距左、。
⑷Ⅱ型横断面仅在桥头布置,区间地段一般每间隔3个Ⅰ型横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