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与心理护理
刘丹王睿雷涛
(新津县人民医院内四科四川成都611430)
摘要:目的:探讨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针对其心理状况进行心理护理的
干预效果。方法:从我院肺心病患者中选择78例,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前使用心理状态测评表来调查和分析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根据调查结果,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并比较护理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测评结果。结果: 两组肺心病患者在护理前的在厌食、焦躁、抑郁、失眠、强迫症状等心理状况测评结果上对比无明显差异,其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厌食、焦躁、抑郁、失眠、强迫症状等心理状况的测评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关注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 分析患者产生厌食、焦躁、抑郁、失眠、强迫症状等心理状态的原因,并及时给予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积极接受治疗,利于病情改善。
关键词: 肺心病;心理状态;心理护理
临床医学的相关数据表明,近些年来我国肺心病患者的数量呈现出上升态势, 给人们生活造成了消极影响[1]。肺心病是由肺部病症而引起的心脏疾病,它的高发群体为老年人,这类病兵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容易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在临床治疗中要关注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使患者及早获得康复。木文选取了我院接受肺心病治疗的患者78例,作为探讨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针对其心理状况进行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详情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木次研究选择的78例患者均符合肺心病的诊断标准,均有肺心病复发史。
按照78例肺心病患者的入院顺序,将患者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53〜67岁,平均年龄为(±)岁; 对照组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50〜64岁,平均年龄为(±) 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次数、性别和年龄方面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P>)o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给予患者一些常规性质的康复指导, 提供具体的饮食建议,督促患者做身体运动和常规锻炼,保证患者奋一个安静的休总环境。
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着重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包括:(1)与患者充分沟通,护理人员需及吋向患者解释病情, 主动告知病人治疗进展,从而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2)主动了解患者, 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对于一些表现得比较悲观消极,不愿交谈的患者,要使用婉转的语言激励他们,侧面了解他们的兴趣,结合患者的兴趣来创造互动机会[2]。对于情绪起伏大、焦躁易怒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使用恰当的语言,适当给予安抚, 使患者的情绪平静下来。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份、兴趣来合理引导,安排一些舒缓性质的文娱活动,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和转移精神压力[3】。(3)通过多种方式同吋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患者的家属和朋友侧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家属亲友的反馈意见要慎重对待;通过传递纸条和卡片等形式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在节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