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1840年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古老而璀璨的中华文明在外国侵略者的铁蹄下痛苦的呻吟、哀号,曾经无比强大、称雄世界的中华帝国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一蹶不振,成为列强眼中的“东亚病夫”。时过境迁,在1949年,随着悠扬响起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从此再站起来了。而在随后的数十年里,尽管有曲折,尽管有代价,但中国始终在崛起的路上高速前行。回望历史,我们不仅会体会到这结果的喜悦,更能体会到这过程中的艰辛与伟大,而在这个过程中,引领中国人民重新站起来的最伟大的伟大革命先驱,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虽然出身普通,资历尚浅,但已经对当时中国的现状了如指掌,十分清楚中国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此,他奔走呼号,希望建立一个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为此,他多方面采取行动,发动农民,参加共产党,并一度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任职。尽管毛泽东信奉俄国十月革命的共产主义思想,但毛泽东更是一个实际的人,他清楚中国的现状,知道中国社会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工人,因此,他积极主张将无产阶级与农民结合起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思想的雏形开始逐步形成。“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事件发生后,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党开始对共产党全面绞杀。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毛泽东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果断地开始组织工农武装,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激烈斗争。初上井冈山时,许多人对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根本不抱以希望,认为革命毫无前景,而毛泽东却始终对革命抱有极大的热情,即使在“三人团”掌握大权,自己饱受排挤之时,也矢志不移的坚持自己革命的信仰。而这,也正是毛泽东日后成就大业,建立政权的重要原因。长征路上,面对以张国焘为首的红军内部少数分裂势力的挑战,毛泽东一方面对绝大多数不明真相红军指战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尽力争取支持;另一方面,对于分裂势力的野心膨胀,毛泽东也绝不手软,果断采取行动,保护革命果实,保护党中央。而在分裂势力被挫败后,毛泽东又以大局为重,采取安抚的手段和包容的胸襟,接受张国焘等人回到党中央,团结一致,共同与反动派斗争。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毛泽东身上所体现出的胸襟与韬略,正是他在党内能得到绝大多数人拥护的根本原因。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战争形势急转直下,日军步步逼近,以汪精卫为首的汉奸卖国求荣,斗争形势不容乐观。而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却敏锐地看到了军事斗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未来战争局势的长久发展方向,并提出了《论持久战》的斗争观点,有力地为广大军民指明了抗战斗争的方式方法,为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思想。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扬长避短、避实击虚的作战风格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和迅速的提升,毛泽东成长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战略家,一个真正的统帅。抗战胜利后,毛泽东指挥者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坚强的中国人民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较量,取得了人民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新中国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先后领导中国人民与周边各反动势力进行斗争,有力地捍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威慑了各帝国主义势力。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