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浅析《活着》.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活着》.doc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18/11/12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活着》.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活着》:卑微的生命赞歌
作者在这本书的韩文版自序中对他的这篇作品作了很好的诠释。他写道: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小说主人公名为福贵,但他既无福又无贵,大吉大利的名字与他辛酸坎坷的身世形成鲜明的对照。生在富贵家庭,却始终未能在富贵中享受快乐;后来因为不正常的生活方式,使他在人生的赌局中越输越惨,输掉了一切;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失去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从而致使母亲病逝,女儿成了聋哑人;在大炼钢铁的年代,他被迫交出铁锅,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不幸或是由于自己的过错所致或是时代带给人们的灾难,读起来让人不忍落泪。小说名为活着,却上演了一个个死亡的故事。除了身外之物的不断减少他还经历了亡家、丧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痛经历。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书中亲人无价值的死去让福贵不再会哭。叔本华说:“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脱的口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目的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1] 由此看来,《活着》是一部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

在解读福贵的过程中,读者往往会有这样的追问:福贵为何不死?福贵为何而活? 我想,福贵的不死,让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义,有着自己的不死的理由。
余华在创作《活着》的时候就没有打算让福贵去承载社会——历史与启蒙——革命的宏大意义。福贵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地主家的少爷,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生活在那个苦难时期的平凡的一个受难者。福贵的活着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在《活着》中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福贵的活着而展开的,如果没有福贵的活着,《活着》作为余华的最具有代表性和最高成就的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福贵的活着,注定是一种苦难,一种悲哀,一种现象。因此便有了福贵活着的另一个理由,福贵是一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是一个时代具有存在意义的形象,福贵的活着,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一个群体
——农民——的活着或者是存在。虽然这似乎违反了作者赋予福贵的形象的存在的意义,但却在没有承载社会——历史与启蒙——革命的宏大意义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