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区队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部).pdf

格式:pdf   大小:265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区队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部).pdf

上传人:977562398 2018/11/12 文件大小:26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区队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部).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区队现场安全确认制度
为了夯实安全工作基础,提高区队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保障安全
生产目标的实现,结合区队现场安全管理实际情况,以安全生产保障
措施作业单(以下简称作业单)为载体,进行作业现场安全确认,特
制定本制度.
推行作业单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明确班组、岗位工作任务和要求,
规范班组工作流程,预先控制作业风险,制订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消除作业安全隐患,使职工免于受到伤害,保证班组及岗位生产安全
有序地开展。
1、现场安全确认制度是为了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最积极有
效的方法,在生产过程中,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严格执行现场安全确
认制度。
2、现场安全确认以作业单为主要内容进行检查确认。作业单必
须由现场负责人持有,保证每班一单,每个工作面一单,每项工作一
单。
3、每班工作前根据作业单工作任务,必须对使用的设备、工具、
材料以及周围环境和岗位的安全可靠程度作具体的检查分析,对存在
的问题采取措施对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方可作业,并在作业过程
中巡回检查确认。
4、以下岗位在开展现场安全确认的基础上,必须实行全过程安
全监护:(1)采掘岗位,(采煤、掘进、爆破装药)。(2)电工:(配
电工、电器设备检修、电器路线检修、电气焊工,严格执行规程和安
全监护的基础上,还必须挂牌确认)。
5、作业单坚持“谁持有,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
存在安全隐患时必须由现场负责人和安全员进一步确认并认定是否
需要采取措施后再签字,方可生效。
6、凡属流动性大、随机性强、作业期限短、人员组织零散、相
互配合难以默契的工作,统称为临时性工作。野外作业、搬运重件,
突发性生产故障抢修、短期工程施工、计划外检修、跨单位或跨岗位
检修作业、车辆救急、事故故障处理等纳入临时性工作范围管理;区
队在安排布置临时性工作必须执行作业单制度,现场安全确认工作由
具体的项目负责人组织进行,确认内容和顺序应严格按作业单规定逐
一进行;如在同一项目中需分散多处作业时,总项目负责人要明确指
定分项目负责人,分项目负责人也要按规定内容组织逐一确认,对总
项目负责人负责;未进行确认、禁止作业。
7、作业单闭合前,必须确认工作现场不留下任何安全隐患,
方可签字同意作业单闭合,升井后及时上交相关部门存档备查。
8、所有生产作业现场、场所、设备、设施及通道做到安全装置、
安全标志齐全完好。
9、作业单现场安全确认严禁弄虚作假。如查属实,按照公司相
关制度进行处罚。
区队设备开机作业安全确认制度
为保障现场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煤矿安全生产,防止机电
运输事故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1、机电设备操作必须设专职司机,司机必须持证上岗,非操作
人员严禁操作相应的机电设备。
2、操作人员及班组长要检查周围设备安全情况:顶板和巷道支
护是否符合规程要求,环境温度、有害气体是否超标等安全状况。
3、根据交接班情况和班检要求认真检查机电设备的有关部位,
发现问题及时排除。
4、机电设备周围的无关人员全部撤离至安全地点,由班组长清
点人数,方可命令开机。
5、司机开机前,要打开蜂鸣器报警或点动设备后再正常开机作
业。
6、开机前,观察各种仪表参数,各部位声音、温度、照明等,
确认无异常现象时方可开始正常作业。
7、按照设备正常的启停程序开停机电设备。
8、检查机电设备急停开关是否有效。
经以上检查确认安全及人员撤至安全区域后,方可开机作业。
区队作业现场危害因素公示制度
为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强化现场安全管控,识别工作区域及各岗
位的危害因素,正确采取应对措施,避免灾害事故发生,需对工作区
域及各岗位辨识出的危害因素进行公示,特制定本制度:
、出现的时段、涉及的危
险因素及应对措施。在作业现场、移变硐室挂危害因素公示牌板。对
存在危害因素的作业地点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用具,并正确使用。
熟练掌握各岗位的操作规范,并认真学****危害因素辨识及应对措施,
认识违章操作的危害。
。在安全技术措施、危害因素公示牌板、
安全生产保障措施作业单中,必须将施工中的危害因素、应对措施或
解决办法告知作业人员。
、应对措
施及事故应急措施。
区队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制度
为及时排查、治理区队安全生产隐患,预防生产安全事故,保障
职工生命安全和区队生产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定
本制度。
1、区队长对本区队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和治理负全面责任,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