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文档名称:

登革热防治.ppt

格式:ppt   大小:2,781KB   页数: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登革热防治.ppt

上传人:经典书馆 2018/11/13 文件大小:2.7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登革热防治.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登革热
概述
由登革病毒引起,通过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皮疹、出血倾向、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结肿大。
概述
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的非洲、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区和欧洲个别境域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每年大约有1亿感染者,其中50万例登革出血热需要住院治疗,25000例死亡,
我国以输入性为主,义乌、广东东莞市近年发生过暴发。
传播媒介
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前者分布于南方沿海,如海南岛等地区,后者则在南北地区广泛存在,以长江以南为普遍。
传染源、宿主
人和灵长类动物(黑猩猩、猕猴、长臂猴、恒河猴、狒狒等)是登革热病毒感染的自然宿主。
深山、丛林性深处的疫源地,猴类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和宿主,形成猴-蚊-猴循环。
城市型疫源地,隐性感染者和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和宿主,形***-蚊-人循环。
传播途径
患病者
潜伏期:3~14日 常见为5~8日
健康人士
外潜伏期:8~12日
带病毒蚊
传播途径
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如果患者在病毒血症期(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被蚊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
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
季节分布
由于本病的媒介是伊蚊,发病与气温、雨量、蚊虫繁殖有关,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5-10月份。多发生在气温高、雨量多的季节。一般雨后2-3周伊蚊密度上升,导致发病高峰出现。
我国海南和广东主要流行季节在3-11月,海南高峰在4-6月,广东为8月,
临床表现
潜伏期3~14天,一般4~7天
主要临床特征
突然起病、迅速高热(可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
三痛及疲乏等症状(头、眼眶、肌肉关节)
三红征(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
出血倾向
白细胞明显下降或和血小板减少
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DF)
登革出血热(DHF)
登革休克综合征(DSS)